文|零露
公元前352或365年出生,外祖父是晋代名士孟嘉,袓父陶侃做过太守。父亲具体事迹不可考,陶渊明诗中形容是“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这八个字介绍。九岁丧父,和妈妈和妹妹一起在外公家生活。
外祖父孟嘉是当时名士,家中藏书众多。两晋时代学者以学《老》、《庄》为宗,陶渊明还学习儒家《六经》和文史等书。身具儒道两家不同的思想,培养了他“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个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1.
陶渊明是诗人也是哲学家,蒋勋认为陶渊明的诗哲学性太强,不容易推广。现代人读文学更多是希望得到感动,而不是思维上的结论。《杂诗》是陶渊明将思想和文学性转达比好的诗,用形容的方法来说哲学,对哲学性的解释,加上文学性的形容,比较文学性一首,也是能代表陶渊明特点诗,一层层逻辑的推演,试图去解答生命中的某些状态。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
《桃花源记》原本只是陶渊明诗的序言,没想到最后被序喧宾夺主,千年之后知道的人不多,而序成为最早的散文和短篇小说的范本。不仅被誉为散文中极品,更是缔造了存在人心灵深处的桃花源。
散文,用最简单、 最浅显、 最自在的语言和形式,不押韵也没有格律,通过一个故事不露痕迹带人走进思想领域。
好的作者和散文家转成小说家和作家之前,不会在文章一开始就讲道理。好的故事,是客观的角度描写,不带有主观见解。在故事中把道理带入进去,带给读者感动和思考。
3.
一起品读中学课本学过的《桃花源记》的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
关健字“忘”、“忽”。
忘路之远近,才会遇到生命之奇景。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发现,常常出现你放下目的,放心中焦虑,放松心情。
忽逢桃花林,以前从来没有过,离开原本模式固化的生活,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关键字“舍”。
便舍船,舍是入的开始,生命中你背负的东西,便是限制你的东西。
不要给自己设限,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创作或学习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会豁然开阔突破自己瓶颈。
打渔人和桃花源居民的对话,出世和入世人对话。虽然很精简的描写,确很活泼的呈现陶花源生活的方式画面。
在物质生活发达的时代,依然可以依靠大自然,自给自足的生活。
进步的意义,朝代更替,停留最自然岁月里的简单的生活方式,同现在人的一种对话,对物质的追求很多时候让人觉得欲求不满,得不快乐和心灵的宁静。
关健词句: “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
回到现实中渔人,充满心机处处作标记。出来后想再回去后确找不到。
人性中心机来了后,天机就会消失殆尽。
当心机出现,越想得到反而看不一些东西,刻意追求的东西,反而得不到。
无所谓为之,反而遇到心中的桃花源。如现在你只需努力做好自己,上天自有安排。刻意为之,容易让自己迷失。
人心坦荡,一清如水,容易看到生活中的美,生命放松,反而发现生命中的美好。
关键句: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中没有刻意讲道理,只是说了一个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代表人心里向往的乌托帮式的美好世界。无人问津,没有人相信桃花源的存在,如人没有向往和信仰才是最大的悲哀。
4.
写散文和小说之前,学会观察,客观的说故事。拿掉自己主观才能客观呈现画图,《桃花源记》最早的短篇小说和散文。
好文,好诗,好的小说创作灵感,不是刻意求之。
陶渊明写序原本为引导读《桃花源诗》,结果流传最广,影响力一直延续古今中外《桃花源记》只是诗序言,成为世界文学。
一个打开心灵窗户的故事,将所有的哲学思想,不自觉想像一幅画,文字呈现出来。把所有人心中的桃花源,用散文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
做为“千古隐逸之宗”,田园诗派第一人。让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莫过于无意做的这首《桃花源记》,只是为诗所做的序,完全轻松和自在,没有教条性,也没有刻意去讲道路。客观写出他幻想出一个与世隔绝桃花源的世界,感动无数读者。
参考:蒋勋说中国文学 陶渊明 音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