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没特别安排的连假,我都会搭车去台南找男朋友待个几天,渐渐地,我跟男朋友的室友们越来越熟了。
什麽?对。有次南下台南,客运塞着塞着晚上九点才姗姗抵达,男朋友已经在站外人行道旁滑了十五分钟的手机,一见我到马上递来安全帽、速速骑车回家。一进家门,还在处理公事的他急急走进房间,倒是他的室友们在客厅吃吃喝喝,跟我閒聊起来。
结果我抵达的第一天晚上,我跟室友们聊天聊到半夜一点多,R做完事情,房门边探出一颗头:「我要睡觉了。」召唤我回到房裡捲进他的被窝。
他的一天是 Mac,不是我。
在台南的日子裡,陪伴我最多的真的是他的室友们,获得R陪伴最多的,是他的 Macbook 笔电。我们的一天始于他六点半起床阅读观点文章,十二点自煮午餐,下午他处理公事,六点再自煮晚餐,他可能会在每天的某个时刻去运动,接着一路工作或耍废到半夜十二点。
起初我不以为意,可以在客厅的懒骨头或他房间的小桌边整天做自己的事,但时间久了我越来越困惑,不太明白他找我来台南陪他的目的是什麽。我来台南,想跟他分享心事还得先预约「我一个小时后可以跟你聊聊吗」,想去看场电影得先查好他行事曆的空档,跟他一起在懒骨头上相偎耍废一下午这种事完全没发生过。反而是他的室友们会和我深聊、跟我一起窝在客厅看影集,我想跟R讨论的事情都还没个开头,就先把室友的感情史複习完毕了。
我们整天最频繁的接触,就是他离开电脑去厨房倒水时,会远远看看我在小公寓的哪裡干什麽,还有深夜那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只是同处于一个空间,根本没有互相相处。」
后来我才发现,对他来说,相处就是我跟妳待在同一个空间裡,我一转头就能看见妳的身影在三十秒外的地方,约会就是两人共度生活中的各种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无所谓。
我也是那个时候才理解,我跟R在相处的光谱裡,站在了不同的落点上。
相处的模式是一道朝两个极端展开的光谱,一端是「我不说妳也该知道我爱妳」,另一端是「我想要跟你朝朝夕夕腻在一起」。
每一对情侣、每一段感情的过程都不断沿着这道光谱,寻找两人都能接受的落点。落点的寻找与决定是一个动态平衡,在不同的前提与情况下,同一对情侣的相处模式会在光谱上移动、改变,不一定会特别偏向哪一个端点,也不一定会维持恆定的规则。
拿我和R为例,我就是个普通女生,会想跟男友无所事事地耍废,喜欢去看电影,睡前要讲讲话;R就比较偏向光谱上「不需要特别示爱」的极端,他认为喜欢不需要证明,也不用刻意为之,甚至偶尔会觉得这些需要相处的小脾气有点麻烦。
如果两人在光谱上的位置相近,那沟通与共处会特别容易,因为彼此对这段感情的期望与想像相去不远,基本上很有共识。不过,如果遇到我们这种落差颇大的情况,势必需要调整、磨合,甚至吵吵架才能解决。
我和R磨合的过程还算顺利,我跟他预约了一次深夜谈话,就把价值观沟通开了,但我见过许多因此大吵的朋友,被要求退让或是被迫退让的那方总满腹委屈,不情不愿地配合自己的伴侣。
相處,不是你配合我,我變成你
然而,感情不该是这样的。在感情中,不该有人置身事外,等待别人做出符合自己要求的改变。相处的光谱上,不是我变成妳,也不是你配合我,而是我们都朝对方走去,每一方都从自己在光谱上的端点,滑向对方的方向。
为什麽磨合的过程中,会有人委屈,有人觉得不值,有人感到失落?
因为总会有人不明白,我们会在一起,就是因为我们走向了彼此,既然爱情是种互相亲近的举动,那磨合也不该是独自完成的课题。就算是「只要你向我走来一步,我就愿意走完剩下的九十九步」,也比一个人走满一百步来得公平。
修正经营感情的态度、牺牲自己的时间不代表某方的「退让」,相反地,一个人的退让是感情发展的停滞。
只有当你学会从你的端点朝我这边迈步,你才懂得如何让感情更往前多走一步。
于是,仔细想想台南的时光,其实也不是那麽单调。
早晨初醒,他在桌边就着电脑阅读,我窝在床上看书,偶尔他会拉着我一起做蛋糕;午餐时间,我在厨房菜炒到一半,他把刚退冰的肉类放进烤箱,午餐配手游。下午,我们各自选居公寓一角,就着阳光投入到各自的工作裡;晚餐前去买菜,顺便看看附近有没有特色餐厅,我临走前再一起外食一餐。一天结束之际,他用 YouTube 影片抒放整天的疲惫和压力,拉着我一起看他喜欢的歌手或节目。
如果我有很想很想看的电影,他愿意排出两个小时;他得专心开会或准备讲课内容,我就给他一个完整的下午。在相处的光谱上,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在感情的世界裡,我们也靠得越来越近。
回想起那次的深夜谈话,他说:「有一种爱情是,我的日常裡有妳,始终如一。」
「而有一种相处是,我们不要退让,只要朝彼此走去。」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