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此篇论知。
孔子讲:“子路,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知道。”
何为知?知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和判断能力。目视、耳闻和手触,均是人感受事物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这些感受之后经过大脑的判断,才能对所感受的有所辨别,形成一种认知能力。所谓“格物致知”便是此理也。
认知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感受能力是基础,判断能力建立在感受能力上。感受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人认知的可行性,某种感受力丧失的人是无法认知世界的,例如瞎子就无法认知颜色,对于瞎子世界的一切都是黑的;感受能力的范围,决定一个人认知的大小,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只能对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和手之所触的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大小便是人的认知的大小,例如井底之蛙的世界便是井里一方水土和井口的一片天空;判断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认知的深度,判断便是区分所感受的此物非彼物,发现每一个物的特性。判断能力都是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之后才具备的能力,学习便是积累认知经验的过程,一个博学之士他的认知能力的深度便是区别于普通人的。
知与不知之间的界限在于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区别,但往往因感受能力的不足和判断能力的低下,而处于不知的状态。但人未意识到这种状态,将不知以为知,只有在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升之后,才能意识到无知,但是是否真的到了知的地步呢?
故孔子讲:“朝闻道,夕可亡矣。”
人的一生大多处于无知的状态便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