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新道家,主理派
新道家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有一部分新道家仍然认为孔子是最大的圣人,一部分原因是孔子在中国的先师地位已经巩固,另一部分原因是有些重要的儒学经典,新道家已经接受了,只是在接受的过程中,按照老子、庄子的精神对它们重新进行了解释。
新道家甚至认为孔子甚至比老子、庄子更伟大,他们认为,孔子没有说忘,因为他们忘了忘,孔子也没有说无欲,因为他已经无欲于无欲。
向秀和郭象所著的《庄子注》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哲学作品。他们最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做了若干及其重要的修正。第一个修正是,道是真正的无。老庄说无是无名,道不是一物,所以不可名,向郭注认为,道是真正的无,道“无处不在,而所在皆无也”。第二个,老庄否认有人格的造物主存在,代之以无人格的道,而道生万物。向郭注更进一步,认为道是真正的无,道生万物的意思,应该是“万物自生”,有生于无的意思,也就是说有生于自己。
万物自生,即万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不过物与物之间并不是没有关系,而是互相需要的,但是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了其他的任何一物。万物自生都是一定条件下必然出现的,而不会是别的物、个体或造物主造成的。
制度和道德不断变化。向郭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社会也一样,同时人类的需要也是经常变化的,因此,某一个时代好的制度和道德,到了另一个时代可能就不好了。如果制度和道德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即为民妖”,成为认为的桎梏。而且新的制度和新的道德应该是自生的,而不是人为的,他们各自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所以彼此并无优劣可言。
有为和无为。让新的制度和道德自生,任他们发展,就是顺着天和自然,就是无为,反对或者坚持就的制度和道德,就是人为,就是有为。同时,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自由地发挥,就是无为,反之则是有为。
知识和模仿。老庄反对社会公认的圣人,即那种拥有一切种类知识的人,老庄攻击知识,因此也攻击这样的圣人。不过,向郭并不反对这些圣人,但他们反对那些企图模仿圣人的人,理由有三:1)模仿是无用的,事物都在变,模仿不会产生任何作用;2)模仿是没有结果的;3)模仿是有害的,因为此物非彼物,此时非彼时,模仿别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反而会丧失了自己的自然本性,这是模仿的害处。因此,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
齐物。“齐物”即万物相等,懂得齐物的道理,就可以从更高的观点来看万物了。一个人如果能超越事物的差别,就能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一个人要获得绝对的幸福,必须“无己”、“无功”、“无名”。无己是说超越有限而与无限合一,无功是指顺物之性,让万物自得其乐,无名即与道合一,而道不可名,因此无名。万物在其自己的范围内自得其乐,但是独立无待的人可以忘记自己和他的对面,无功无名,获得绝对的幸福。
第二十章:新道家,主情派
对于超越事物差别之心,“弃彼任我”而生的人,称之为拥有“风流”品格的人。风流的意思,跟西方的“浪漫”差不多意思。
新道家的主情派主张,人活着,应当任我,而不应当从人。就是说,人获得应当任从他自己的理性或冲动,不应当遵从当时的风俗和道德,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应当任“自然”,不应当循“名教”。这是新道家都同意的,有区别的是,向郭这一派强调遵从理性而生,而另一外强调任从冲动而生。
虽然《杨朱》中感兴趣的大都是追求肉体的快乐,但是按照新道家所说,追求这样的快乐,也不是必然要遭到鄙视,但是,如果以此为唯一目的,毫不理解“超乎形象”的东西,那么,这就不够“风流”。
庄子认为,圣人是无情的,因为他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可以“以理化情”。新道家同样强调妙赏能力,同时动情不一定在于某种个人得失,也可能在于宇宙人生的某些普遍的方面,拥有普通人所没有的感动。
对于性,新道家的态度纯粹是审美的,不是肉感的,有很多故事,说明异性间的吸引,可以不含任何性爱,他们只是欣赏美,忘了性的成分。
以上这些都是晋代新道家“风流”精神的特征,照他们的看法,“风流”来于“自然”,“自然”发对“名教”,“名教”则是儒家的古典的传统。
以上第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