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生,从出生到离世,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人:自己、父母、陌生人、另一半,但很多人,在与包括自己的这些人相处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是看自己不“顺眼”、习惯性跟另一半吵架,火气说上就上来、见到自己的父母像见到仇人一样,横竖看着都不顺眼、看不惯工作、同事,甚至路边的陌生人也能莫名引得自己火冒三丈……
是什么让自己变得这么的“愤青”,是现实的不公,还是自我的局限?
被英国ASHA Centre誉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灵性工作者」之一的澳洲作家奥南朵,通过自己生命发生的蜕变,并以此为案例,为我们理清了导致我们变得“愤青”的原因。当然除了为我们解惑,奥南朵还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解决办法。
说到奥南朵,她并不是一直都是一位灵性工作者,她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曾经也有自己的苦恼和不快乐。也许在我们看来,她的履历——二十多岁就是英国的一名杰出的律师和商业杂志发行人,实在让我们想不到她有什么值得苦恼的事情。但她自己却说,那时的她并不快乐,甚至严重到企图用自杀来结束这一切。
但是,29岁去印度的一次旅行,让她发生了真正地蜕变。她找到了让自己内心达到平静和幸福的方法,她一改原来的不快乐,变得对生命充满热爱、热情和智慧。
是什么让奥南朵发生了180度的大反转,印度的那次旅行她到底是领悟到了什么人生真谛?
看完奥南朵的这本《对生命说是》,也许我们也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不一样的诠释。
对自己的一切说“是”
对自己的身体说“是”
《孝经·开宗明义》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在古代,随意对身体造成损害是对父母的大不敬,现在虽然早就没有了这种束缚,但是当你看到街上跟你一模一样的人越来越多,你真的会觉得快乐么?
随着医美的流行,“微调”“微整”“整容”……各种词汇不绝于耳,并且据一个医美公司的调查显示,每年我国参加微整等情况的人至少1000万人。并且随着技术的成熟,微整价格的下降,微整人的年龄也愈来愈趋于年轻化,有的甚至是中学生,趁着寒暑假时间,就去做个“小改变”。
我记得整容技术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打开网络或者朋友圈,所有被称为“美女”的脸,竟然都长得很类似——一样的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V”字脸,也就从那时开始,我“染上了”脸盲症。
很多人,愿意为自己调整其实都因为两个字——比较。看着被称为“美女”或者“帅哥”的人周围有那么多人围绕着,自己那小小的自尊心作祟,一定要比他们更好,或者至少跟他们一样,就这样,“人为地改变”就发生了,而“人造”美女或帅哥也就越来越多。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看脸”的社会,高颜值确实会机会相对多一点,但最终,空有一张“脸”的人,行进在精英体系中的又有几人?
更关键的是,这些“比较”是谁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
在《对生命说是》一书中,作者奥南朵告诉我们,
我们都试图变得完美,至少试图变得比现在的这个我们更好。但往往我们永远达不到无意识设定下的标准。
因为除了自己成为自己,我们永远变不成任何人。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而我们更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就是因为这份独特,才让我们更加值得珍惜。
我们得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我们的独特,也因为我们的独特,我们才能够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独特。
想象一下,有一天,满大街都是一样的脸,你还会喜欢这个世界么?
对自己的情绪说“是”
上班之后,我们总会有很多“身不由己”的状况发生,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又不得不压制自己的“洪荒之力”。然后再感叹一句,成年人的世界不容易啊!
想想当我们正在完成手中的工作,一位觉得自己很厉害的领导,为了显示自己亲民,非要参与一下你的工作。
当然,如果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指引,我们也很乐意学习。但总是有些领导喜欢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指手画脚,我们还得放下手里的工作认真聆听,不然又会被讲不尊重人。
结果是,本来可以在工作时间完成的事情,被加班,还要被说成工作效率差。
我们这无法言说的火气,能怎么办?
医生和各种心理学家都说,不能压抑自己的情绪,长时间的压抑会导致身心伤害。但是,如果宣泄出来,方圆五里可能都没有人再与我们相处的人了。
那怎么办呢?
奥南朵在《对生命说是》中提供了第三种方法,承认情绪,看情绪的整个发展过程,理解情绪。
当我们情绪产生的时候,首先,我要承认情绪是我们自己的,被人只是触发了我们情绪的产生。其次,不要对自己产生这样的情绪做任何合理的解释,因为我们的大脑会为我们找出很多理由,证明我们的情绪是合理的。然后抽离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看这个情绪发展过程中,情绪带来的能量会给我们整个身体带来什么变化。刚开始呼吸很沉重,所有的能量像即将发射的火箭一样堵在喉头,就差张口喷发了,接着,这股能量正慢慢移向腹部,跟随情绪能量的移动,整个情绪似乎也渐渐平息下来了。
如果这股能量在我们体内还未彻底平息,我们还可以做些帮助它们释放的行为。收拾房间,整理一直拖着不想去碰的杂物,把一些以后再也不用,还有以为自己会用到但实际从来没有用过的东西清理掉。当我们做完这些之后会发现,情绪能量得以释放,我们的房间也变得整洁有序了。
对他人说“是”
《旧唐书·魏徵传》中唐太宗李世明在自己的大臣魏徵去世后说了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些行为、做法感到生气。
但是,好像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别人的行为感到气愤?到底是别人真的做错了什么,还是因为一些我们自身一直避而不谈的原因?
在看奥朵拉的这本《对生命说是》的时候,有一段话,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好像理解了,但是再仔细读了一遍之后,又觉得有点不明白,然后我就发到一个群里,问问生活阅历比我丰富的人。
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女人期望男人会改变,但他没有;一个男人娶一个女人,男人期望女人不会变,但她变了!
在那次聊天的时候,有个朋友说了一句话: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简短但很真实的解释了我们会生气的其中一个原因。
我们在遇到另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期望别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但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没变,我们自己却改变了。
对危机关系说“是”
什么是危机中的关系?
它是关于:我得不到我想要的。
很多人最害怕对别人说“不”,更害怕的是听到别人对自己说“不”。因为在听到那个“不”时,心理莫名的羞耻感就升起来了,然后越想越情绪越高昂,最后变成一场很深刻的“自省”过程。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就开始思考,是不是因为自己的不好,所以被拒绝?如果放任自己的大脑去做这个问答题,它会帮忙列举一直储存在大脑中的所有我们曾经失误的地方,然后告诉我们,是的,是我们不好,所以被拒绝。
但实际情况,可能跟我们完全无关。被拒绝,可能是那个人真的很累或者有更紧急的事情需要先解决。
但为什么我们会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呢?
可能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自己表现不够好,所以被父母或者长辈拒绝,所以当我们被拒绝的时候,条件反射会认为是自己的错。
把自己再次放到那个场景中,看看当初的自己真的表现不够好么,还是因为父母或者长辈再忙别人的事情,所以对自己敷衍了事?
对父母说“是”
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段叛逆期,就是那种自以为是的高人一等(也不知道谁给的自信)。在那段时间,我就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最多,尤其跟父母相比,我就是最厉害的存在。
有问题也不太问父母,即便问了也不太相信。
现在说起那段时间的我,妈妈都还记得那个梗。
有一次,语文作业上有一道题,题目是杀鸡用牛刀,选一个成语。
妈妈跟我说的是大材小用。我当然不相信,所以即便听见了妈妈的回答,但是没有写到作业上。
从学校回家之后,妈妈问我,正确答案是什么,我告诉她,就是她说的那个。
然后妈妈就把这件事记下来了,说我年纪不大,倒是把自己看得挺高的。
那次经历之后,我变得不那么自我了,开始认真听取妈妈的建议然后思考要不要选择接受。
我们家是那种“严母慈父”的状态,所以从小我们都很害怕妈妈,总是跟在爸爸的屁股后面。我爸爸又是那种对子女没啥原则,又会做好多好吃的人,所以很受我们小孩子们的欢迎。
在我上高中时候,我开始“嫌弃”爸爸那种没有原则性的做事方法,觉得怎么会有人这样,一秒一变。
那会还在心里默默地想,以后我一定不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也不要找像爸爸的人当朋友或老公。
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我上班之后。
走进社会,接触更多的人之后我发现,所有人都会身不由己,并且有些事情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而我爸爸那种人,实在是现在绝世好男人,既能上得了厅堂,又能挣钱养家,把我们一家照顾的舒舒服服的。
现在的我,跟父母关系都超级好。既不害怕严格的妈妈,也很享受慈祥爸爸的爱。
因为对父母的接受,了解父母一直以来给予我的无私的爱和付出,我更懂得拥抱感恩之心去面对父母、回报父母。
是什么导致我们不愿意对父母说“是”呢?
一是因为我们对父母说“是”,就会在与他们的抗争中承认失败;而且,对他们说“是”,会显得我们很渺小。而这两点,都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
但实际上是,是因为父母的存在,才会有我们。他们是我们的根,如果没有根吸收的养分,再年轻的茎和叶,也不会有生命力。
而当我们能够对父母说“是”,怀抱感恩之心的去面对他们时,我们也有了更多的勇气去面对生活。
对改变和状况说“是”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奥南朵在《对生命说是》中也说到:
生命本就是不安全的,只有死后才是安全的。
每天看社会新闻里,各种天灾、人祸频频发生,难道因为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在家畏畏缩缩,谨小慎微的活着么?但是谁又告诉你,在家,谨小慎微,你就一切安全?
“舒适圈”这个词应该很多人都很熟悉,待在圈子里,我们感觉很安逸。想着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享受稳稳的幸福了。真的会这样么?
你不变,不代表社会不变,也不代表旁人不变。如果整个社会、你周围的人都在进步,而你依旧保持不变,你还会觉得你的“舒适圈”舒服、安全吗?
对状况说“是”
上个月去临市出差,本来定的是最早的一般火车返程,但因为自己出酒店晚了,所有后续一切行程都得变,我的计划也全被打乱了。
因为这个我就很“怨恨”自己,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就一直在心里默默地骂自己蠢。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能怎么办呢?
只能认了自己办了这件蠢事情,想办法调整后续的行程,或者压缩每一个行程的时间,以达到不影响我最终结果的目标。
为什么要对状况说是呢?
因为如果像我刚开始一样,不愿意承认状况,自责、怨恨,结果是什么?
心情越来越不好,满脑子都在纠结怎么会做这么蠢的事情。忘记了后续还有其他行程需要根据已经发生的状况调节,导致最后所有事情都一团糟。
如果一开始就承认状况,又会是什么样呢?
把自责的时间用在安排好后续的事情上,等一切都调整好后,怀着放松是心情,慢慢的在车站听听周围人谈话的主题、观察一下每个候车的人的行为,猜猜他们是什么职业……
你会发现,“状况”背后的故事也挺有乐趣的。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无论你对这个已经存在的现实有什么的不满或者认为不公,它都是既定且不可更改的。与其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去纠结,这个存在为什么可以存在,不如大大方方承认它已经存在的事实,然后运用自己那独一无二的特性,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方热土。
奥南朵的《对生命说是》,让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父母、对一切改变和不安全感说“是,”不是让我们消极的臣服于生命的“压迫”,而是让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在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事、物,然后做出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然后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