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讲述了一个他和孩子的故事:今天,孩子因为惦记着要去游戏,在读英语的时候就很烦躁。本来孩子在遇到难点时就会紧张害怕,今天再加上这个急躁的情绪,就不停地打退堂鼓,发脾气。
之前遇到这种情况时,妈妈都会都忍不住要发飙。一旦爆发,妈妈与孩子的情绪就进入了对抗之中,带来的结果,自然就是无法更好地完成任务。
今天遇到这种情况时,妈妈竟然忍住了,拥抱孩子并安抚他的情绪,帮助他找不会的原因,最终孩子也平静了,圆满完成了绘本故事朗读。
同样的情况,为什么妈妈处理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呢?之前是想压抑,但还是爆发了。而今天竟然在关键的时候管好了自己的情绪。
有人说是因为妈妈意识到发脾气对孩子不好,所以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如果仅仅意识到对孩子不好,其实还是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无数妈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位妈妈后来的分享,却让我们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妈妈说:这次之所以能忍住,其实是我换了思维方式,不再认为他是对我发脾气,他着急烦躁不是针对我的。我理解他确实觉得难,没有解决的方法,所以着急才发脾气的。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反而会更加疼惜孩子,自己也就不会发脾气了。
孩子依然还是那个行为,依然还是急躁的情绪,但是作为妈妈看待孩子行为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不再站在自己的角度评判他的行为,觉得孩子是针对她。反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发自内心地理解孩子的处境,认同他的感受。正因为如此,为人之母的慈悲之心便油然而生。
所以,为了孩子好,总想用力控制情绪,往往是越控制越压抑。要想不对孩子发脾气,唯一能做的就是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换个思维解读孩子的情绪。
我想到了今天儿子在我写文章的时候,不断地过来找我,当我认定他来干扰我的时候,我也是愤怒的,可是当我立刻调整解读他行为的角度时(孩子只是想来跟我分享他看到的美好事物,并非为了打扰我。),我的情绪立马发生了改变。当我能够平和下来的时候,再提出我的请求:妈妈在写文章的时候,需要专心不被打扰,你能等我写完再来找我吗?正是这样的请求换来了孩子的理解与支持。
所以,引发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本身,而是我们如何解读孩子的这个行为,是积极的解释还是消极的解释,由此引发的情绪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不要再说:我要控制我的情绪。相反,不如告诉自己:孩子的这个行为,我该如何积极解释。这样的思维转换,对于你管理情绪会更有效,试试看吧,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