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电影《核磁共振》,故事很简单,对心灵的拷问却很严酷。影片真实还原了苏东解体以后,罗马尼亚与德国接壤的一个小村庄,曾受社会集体主义文化裹挟的底层村民,在低迷经济的冲击下,人性之恶是怎样溢出脓血。看完以后令人压抑,也迫人思考。
这部电影中有两条线索。
一条,主人公受不了在德国流水线打工之苦,放弃就业回到自己穷困的老家谋生。家乡的一切都是灰暗的,病重的父亲无钱医治,最后在小树林中自缢;家庭因穷困潦倒濒临解体;周围的人醉生梦死,只靠欧盟的救济金度日,伙伴们与想工作赚钱的他格格不入。
另一条,一家本地的面包厂,苦于招不到本村的工人,不得不接收了斯里兰卡移民,结果遭到村民全体抵制。手法无不用其极,从拒买异教徒工人制做的面包,到三K党式的夜袭。什么理由呢?莫须有。
在集体洪流之下,任何一个心存良知,想用符合人道和道德标准解决冲突的人,都狼狈地荒落而逃。这不仅是罗马尼亚农村的现实,也是世界许多地区的现实,尤其是社会集体主义影响深透的地方。
人不是蜜蜂。没有人能像工蜂一样,为了群体无尽地献出自己的体力,却只得到与集体其他人一样的报酬。有一种集体效应称为“向下对齐”,大家都尽量偷懒与减少付出,只要不被惩罚就行。只乐见别人在自己之下,不接受别人在自己之上。只有共同贫穷,没有共同富裕。
总之,在人性自利的本质下,集体道德最后不可能促成集体进步,反致集体沦落,最终走向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