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作者其人
1在我的心目中,归有光就是一个宅男。
为什么说他是宅男?
在《项脊轩志》中,忆及祖母时有这样一段文字:
余自束发 ,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祖母说的话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孩子,你整天宅在自己屋里,总不见你的影子,怎么跟躲在闺房的女孩子一样?
还有一句: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我整天关着窗户在屋子里读书,时间久了,能凭借脚步声分辨是谁。
2命运从不曾偏爱他
归有光的一生并不顺遂:出身于没落的大族可是仕途蹭蹬,35岁才考中举人,60岁考中进士,66岁就去世。在他有生之年经历了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诸多不幸。命运的磋磨、光耀门楣的重担都压在肩上,归有光显然不是那个被命运偏爱的人,活得沉重而辛苦。
他没有游历天下的洒脱,没有遍交好友的豪爽,没有花团锦簇的文字,归有光只是写着他身边的琐事:慈爱而早逝的母亲,对孙子充满期许的祖母,温婉而活泼的娇妻,天真无邪的婢女……可是,这些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寻常人事却被他写得感人至深,显示出他化平凡为神奇的深厚功力。
比如这篇选入高中教材的《项脊轩志》
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
没有繁花似锦的佳句,
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
没有发人深省的警言,
可它就是能够打动你的心,打动无数人的心。
文章赏析
1初读《项脊轩志》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01
关于“志”
02
为什么归有光对“项脊”二字情有独钟?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居住,一生颇有辉煌的业绩,归有光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不仅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更包含了归有光要继承先辈遗志,发扬先辈精神,光耀归家门楣的心志。
在欣赏文章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看到归有光借一间书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更要看到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渴求光耀门楣的志向。
03
课后的“文本研习”告诉我们,这篇文章自“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这“若干年”是多少年?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按照文章的内容推断,最少也是13年以后了。
有人考证,归有光最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8岁(19岁),那么,十三年后,归有光有三十多岁了吧,还记得归有光35岁初中举人,此后又是漫长的应考生涯。
归有光曾有诗云:“三场科举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
今日,我们捧读他这篇跨时久远你的文章,会不会感受到归有光从少年到中年心境的变化呢?
2再读《项脊轩志》我们有太多角度:
这篇文章被誉为“明文第一”。
王锡爵称归有光的作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语言之外”。
姚鼐也说归有光的作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
李敖则称赞归有光是“明朝最会作文章的人”。
01
我们可以从“物”的角度寻找文中那些寄寓了作者深情的物件儿:大到见证三世变迁的书斋,寄托亡妻思念的枇杷树;小到杂植庭院的兰竹,月圆之夜斑驳的桂影,还有把庭院四分五裂的“篱”“墙”……
02
也可以从“情”的角度,探究作者内心涌动的真情。
03
还可以从“言”的角度,对文章平淡冲和的语言欣赏和模仿。
(上文来自网络)
归有光写的都是身边的琐事,他从细处着眼,托物寄情,情深语淡,把身边的平凡的人事写得感人至深。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陈,写作没有好素材,其实,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素材,而是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于平淡中显真情的能力。
归有光的文章恰恰能帮我们学会如何从我们平凡甚至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好素材,如何组织语言,把内心微妙的情感用恰当而有魅力的文字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