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实质上就是一种低欲望的生活,当下年轻人对抗内卷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我们还没明白什么是“内卷”的时候,现在“躺平族”又来了。
那么什么是“躺平族”呢?
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孩子、不消费,维持最低生活标准,能活命就行,反正努力的速度也跟不上房价的速度,只要我躺平了,大癌股就割不了我的韭菜,能活着,挺好!
躺平其实是种无奈的享受,是年轻人对抗内卷的一种呐喊!
我想结婚,但我买不起房子。
我想生孩子,但是我买不起学区房。
我想学习投资,享受资本复利,可是总是被割韭菜。
我想好好工作,可是行业更新迭代太快,大家还没跟上,就已经掉队了;我只想找个简简单单的工作,可是去哪都是996。
我可以接受996、007的工作方式,可是我努力的程度一直追不上房价。
与其,拼命亦是如此,还不如躺着呢!
举个例子:
一个大学同学,由于创业失败,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
白天朝九晚七的工作,下班之后还要去送外卖到12点,为的只是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存点钱,在老家买套房子。
摆脱命运的这些年,遭受了诸多社会毒打:
希望攒下了的钱,能够多一点利息,他遭遇了P2P;
希望能够剩下一点交通费,遭遇了摩拜单车;
担心被中介坑,租了蛋壳公寓,最后被房东扫地出门;
希望能够资产放大,能够逆转命运,投身币圈,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他多少有点急功近利,多少有点浮躁,但是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或许只是想扬眉吐气,分担一点责任罢了。
然而,等待的却是社会的毒打!
其实,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父母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我们把房子盖好,你们以后就不愁了,这样我们也可以提前退休了。”
然而,现实确是事与愿违,等我们长大,面临新的社会环境,和自己对生活的追求,让我们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乡,拼命的想要融入大城市,拼命的努力工作,最后年薪不够买一个平方。
刚毕业的时候,可能我们努力工作个两三年,家里再支援一点,就差不多够首付了;然而,两三年过后(2017年),我们却发现房价已经高不可攀。
躺平这件事上,其实我国年轻人并不孤单。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就出现了,他们称呼自己为“哲居族”,他们长时间保持家里蹲,不上学不工作不出门,不与现实社会接触的状态,慢慢的与社会脱节。
在欧美年轻人中也不乏“躺平族”,欧美作为发达国家有着丰富且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年轻人天天上班,每个月薪资2500欧,但是如果家里蹲,失业状态,也能够拿到2000欧救济金,与其天天上班,还得缴税,还不如“躺平”,等着吃救济。
在这个扶贫这块不得不给我们国家点个赞,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打脱贫攻坚战,选择了一条扶贫道路,就是贫困户创业能够拿到很多补助,而不是家里一躺,就会发钱。补助金需要贫困户自己努力争取,防止懒惰,一直想着不劳而获。
所以,“躺平”是当下的一种全球现象。
对于“躺平族”来说,早上睡到自然醒,一天吃两顿饭——点外卖,有闲情雅致的话,下个面条加个蛋;周末看看哪里有满减活动,出去下一顿馆子。
就好像《瓦尔登湖》中的梭罗一样,维持着“活下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却又表达了对当下社会无情地呐喊。
社会发展速度太快,当代年轻人稍微打盹就可能被社会淘汰。他们也是没用办法,被迫选择了“佛系”,然后躺平了。他们不是不想努力,面对如此高消费的生活成本,他们尽管努力了也收不到想要的结果;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给予年轻人的上升通道逐渐关闭,使得年轻人没有了奔头,使得当下年轻人更愿意躺下了。
话又说回来,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年轻人还是应该站起来,时刻准备着,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它们,才能摆脱现在的生活现状。如果你选择一直躺下去,那么你可能就真的被社会抛弃了。
无论“内卷”还是“躺平”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不妨均衡一点。
所以,我选择“先躺平一会儿,等下接着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