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薛兆丰(北大经济学)四课学习,分别从供需关系、交易交换、公平效率、比较选择、因果规律中论述了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关系,经济学本质要怎样理解,我这个层面解释不清楚,但对于四节课我的理解是,之所以我要学习经济学,一方面我要养成一种比较选择的思维模式,并相信一切社会现象都是在因果规律的规则中运行;另一方面也要在看不见的手的市场中,去发现宏观经济之中的供需关系、交易交换、效率与公平之中发挥作用,当然我认为效率与公平也离不开社会法制,国家强制力机关也是市场经济产物,是服务于市场的,理解这些规律,只能去接受宏观经济,在微观经济中,去发挥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
供需关系
今日在长白山踏青,途径延吉红旗村特色超市,走在超市中,拿起本地特色小食品,发现日期都不是很好,且品类不丰富,同行跟我一样的外地游客大家都均没有购买意愿,于是,我大胆猜测,由于需求较少,导致供给也不丰富;供需关系不明显,也是造成经济落后原因之一,这里就需要国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资金,道路,技术,服务,这也是我比较认同中国经济需要顶层设计一个普遍现象之一,相比中国最南端海南岛的特产供需就很显现,想想改革开放以前,海南食品估计也一样,当然这里面也有一定地缘原因,跟当地地理气候所富有的生产资源的社会总需求离不开。
交易交换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是不行的。任何一个生产者和其他所有的人的交易关系表现为,“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由于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所以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人类也正是依着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的倾向,把各种不同的才能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产物,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中随意购取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每一个生产者都把自己的产品拿来相互交换就形成了共同资源的网络,这个网络就是所谓的市场。
公平效率
法院和公安机关在处理纠纷当中,在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非法侵入住宅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且发生在亲友邻里,被害人事前过错引起的,可以调解处理,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双方签订赔偿凉解,若被害人不谅解,双方对赔偿达不成协议,可能就会面临相应法律处罚。在社会中,相同危害上述案件,处理方式不同。这也是对公平和效率的一种诠释。
比较选择
凡选择必有歧视;凡竞争必有成本;凡政策必遭遇对策;凡争夺必有妥协;
因果规律
想起刘润老师一期课程,因果逻辑收集者,我个人认为和经济学考量的因果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1)人不在,关空调;2)关空调,温度高;3)温度高,CPU热;4)CPU热,就宕机;这其中有一个因果逻辑缺失,你永远分析不出来原因,比如,老板为了省电,人不在会把空调关了,这些因果逻辑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破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