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个姑娘找我讨论,问我是怎么在一毕业就转行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的。
“我只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却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我对她不太熟悉,于是回答:“要试错啊!不断尝试自己感兴趣的,然后深入挖掘,把兴趣变成专业,把专业变成经验……”
还没等我说完,她就打断了我的话:“不靠谱,我毕业7年,前前后后超过半年的工作换了8份了。到头来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但是我依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听完她的话,我惊出了一身冷汗,终于明白蒋方舟为什么在《圆桌派》里谈到:自己不再鼓励年轻人试错了。
1. 一次成功的“试错”
研究生毕业后,我坚定了一件事——转行!
我是农业院校背景,读的是理科专业,研究生期间除了上课就是做实验。可我又是个手残党,做实验的时候不仅总是出错,甚至有两次把浓度较高的硫酸溅到了脸上、衣服上,差一点就破相了。
胆战心惊的我打听了一下师兄师姐们的毕业去向,基本是三大类:读博士、考体制、做实验。
想来想去,三条路都不适合我,但是受到学校和专业的限制,我当时能够选择的工作机会并不多,后来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自有问题所在,而初出茅庐的我也踩遍了职场新人可能遇见的坑。结果自然是非常不美好,公司领导对我不满意,我也每天都带着上坟的心情上班,并且决心要换工作。
我人生的第一次试错机会就在这时候产生了。
虽说在职场上混了一年,但是我除了少了点激情、多了点抱怨外,能力和经验并没有变化许多,所以在跑社招的过程中很不顺利。
一开始我的目标还是比较明确的,做与互联网搭边儿的工作,因为那时候我有两个朋友在互联网公司,收入高、福利好,这对我产生了很大冲击。
然而现实是我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更缺乏工作经验,所以投了几个月的简历都是石沉大海。于是我的网越撒越大,只要是我能够得上要求的工作都去投简历。范围放大后,结果却更凄凉了,而我也陷入了迷茫中。
后来我做对了两件事:
一是在未离职的情况下,借助周末加班的调休去找工作。一旦获得面试机会,我就会在面试时通过与HR的交流判断,这是不是我喜欢的工作。
二是报了两门在线课程,通过业余学习职业规划和互联网运营(当时我对运营岗最感兴趣),对自己的求职方向进行更精准地定位。
这两条路其实也算在试错,前者通过面试来排除,后者通过学习来划定适合的范围。
最后,我通过8个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2. 失败的试错,错在哪儿?
前文中7年换了8份工作的那位小伙伴,她是怎么试错的呢?
她在找工作之前毫无方向,只是靠一份平淡的简历广泛撒网。有公司发offer,她也从来不挑,很快就入职了。
然而工作不久后,她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是外部的原因,比如公司不正规,办公室内斗太盛,或者是加班时间实在太长。
不过很多时候也有她自己的问题,像是她的工作能力不足,不知怎么和领导沟通,或者在压力太大时容易闹情绪。
可不论是什么理由,只要她做得不开心,半年或一年后就总会想办法提离职。
“既然是试错,不适应就换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朋友带着这样的想法,路过了一家又一家公司。怀着少女寻爱的心,总希望能与白马王子一见钟情,并从此过上幸福快乐、衣食无忧的生活。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在三十岁出头的年纪里,朋友们早已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者哪怕职场有些艰辛,但职位和薪水都是有所提升的。
可她却像是被困在罐子里的蜜蜂,即便已经撞得头破血流,但却丝毫没有长进,只获得了一堆错误答案。
是“试错”的错吗?
是,也不是。
试错让她活得像掰玉米的狗熊,一路上拿了右手的,就丢了左手的。忙活了好多年,最后也没留下什么。
倘若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她或许还会有所得,不会像现在这样两手空空。
但她实在是低估了职场上的选择——
根据前两年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的职业统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不过不掌握正确的试错方法,终其一生也未必能试出正确的那一项。
那么,正确的试错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呢?
3. 如何正确地试错?
① 试错不仅仅是排除某一个错误选项,而是要对每一步的选择加以研究,从而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知。
比如我不擅长研究类的工作,不是因为对这个行业不感兴趣,也不是因为上升空间有限。而是因为我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差,但这又是很难修正的弱点,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酿成实验室里的危险事件。
我过去做过销售,也发现自己不喜欢。但这却并非是我不擅长沟通,不喜欢与人交流,而是我不喜欢说服别人交钱、买单。
好比你去果园里挑苹果,如果想找到一个很甜的,总不至于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而是要通过试错,分析得出:个头大的比较甜,颜色红的比较甜,闻起来有果香的比较甜……
关于试错,理性分析比感性尝试更重要。
② 试错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因此,这里的“试”尤其需要慎重选择!
蒋方舟说,自己不再鼓励年轻人试错,是因为社会的容错率很低。走错了一步之后再重新回到就业市场上,可能就找不到容身之处了。
其实,比容错率低更可怕的是时间成本。7年的时间,如果都用来筛选哪一条路是正确的,而且最终都没有找到。真的还不如选择一条差不多合适自己的,然后认认真真地努力付出。
越是在试错的阶段,就越需要慎重选择。
与其收到offer就盲目入职,浪费了几个月后才发现是错误选择,倒不如在决定入职之前就花半天时间了解清楚工作内容,而后严谨地考虑一下值不值得尝试。
做选择时太草率,势必要花更多时间为错误的决定买单!
③ 没有100%吻合,只有80%适合+20%磨合。
一个人是否喜欢某项工作,除了和这份工作的具体职责有关,多半也和他能否胜任有关。
当他的能力越弱,一些原本会很感兴趣的工作,也会因为总是做不好而屡屡挫败,因此失去兴趣。
反之,当他的能力能够随着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就会有一种打怪升级的满足感,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愈发爱上这份工作。
所以,除了要花些心思认真选择外,一旦选定了某一条路,就一定要努力去钻研,不要总在被困难打败后安慰自己“不过是不适当罢了”。
即便是错误的路,如果能认认真真投入进去,多少也能获得一些实在的通用技能,比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等,总不至于在试错的过程中毫无所获。
世界上罕见100%满足你期待的机会。
最幸运的莫过于能摸索到一个80%适合自己的路,再花些心思、付出些汗水,自己去磨合好剩下的那20%。
成长的路上,最怕把“试错”二字当做借口,明明是想不劳而获,却偏说这条路不适合自己、那条路自己又不喜欢,最后消磨了大好时光,还要埋怨环境恶劣、世道不公。
试错前谨慎选择,试错时用心付出,之后不论成败都能理性地做出分析判断。
这才是正确的职场试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