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两年前我都是一个时不时就会情绪崩溃的人,那些不被理解的委屈发展成绝望,那些无法宣泄的伤心凝聚成痛苦,在生活的无数个瞬间里,这些情绪都会轰然坍塌将我淹没。
而今天,我已经拥有了一个更加平和的心态,在大多数时间里都能较为平静的面对生活。因此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自己转变的契机和心态。
一、与原生家庭和解:参考书目《与生命和解》
二、接受一切发生
三、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课题:参考书目《被讨厌的勇气》
一、对我来说,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就是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既无法脱离,又无法专心的处理个人生活中层出不穷的课题。
我相信很多跟父母没法沟通的人一定会懂这种感受。刚刚开始找工作面临的焦虑,进入社会后各种不习惯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些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的时候一个人慢慢的摸索,慢慢的思考和学习,其实最终大多数人都会跨越这些槛,从而完成一个初始社会化的过程。包括说年纪再小一点的时候,某一天突然有了一个愿望或者爱好,也许你自己的话想做就做了,想尝试就尝试了,但假如你和父母聊,可能一盆冷水浇下来这个念头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有时候和家庭之间的矛盾最可怕的就是,我不堪重负却又习以为常。对于能够解决这样的困境不抱期待,某种程度上我是绝望的。
去年年初逛书店的时候,我遇到了《与生命和解》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疗愈原生家庭的伤痛,这本书让我打开了我单方面和父母隔阂的心结,在不需要他们改变的前提下,通过转变我的认知和心态,真正实现了和解。
然后我发现,与原生家庭和解后,我不仅重新感受到了和父母之间流动的爱,在生活中的其他时刻也感觉更加自由,我的能量投入到了自己想做想追求的事情中去,而不是有阴暗的一小部分在独自抗拒家庭和父母带来的负能量做纠缠。
二、接受一切发生,因为我觉得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都是不可扭转的,诸如像手机丢了,东西打碎了,这些事情无论你再怎么愤怒和伤心都不会对结果产生丝毫的影响,不如干脆麻利的接受,接着该干嘛该干嘛。
如果还有补救的余地,就投入到寻找解决办法中去,无论结局与否都是尝试过了,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事情结束之后记得好好反思,能不发生的事情就避免再栽一次跟头。
有些时候很心痛是正常的,我不会逼自己立刻跨越这些情绪。但是与此同时,我会努力的寻找解决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种持续性的难受会消失很多,也更加容易快速move on。
总之,接受一切发生就是为了不要让消耗性情绪在身上停留太久从而影响自己的心智和做其他事情的行动力。
三、《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读过了,其中关于课题分离这一概念是本书最核心的主题之一。在这个主题下,阿德勒的思想是“不干涉他人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而课题归属的判断是“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当时参加秋招,找工作总是能够让一个大学生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进入社会的压力和焦虑。当时我的焦虑已经达到了顶峰,每天都在心焦的等待邮箱里的讯息。有一天实在受不了了,就像溺水的人胡乱的抓住一个东西一样,我翻开了这本书,而这本书在那时最终变成了我的救命稻草。
接触到课题分离的概念后,我的心态就发生了改变,该完成的笔试、ai面试我已经都尽力完成了,我意识到我能做的努力都已经做了,这代表属于我的课题作业我已经完成了。至于对方是否满意我的表现,是否愿意给我的简历一个机会,都完全不是我能掌控的了,这是他们的课题,是我绝对无法干涉的一个环节。
认识到这点之后,我的心态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奔波了几个月的货车终于卸下货一样感到如释重负,非常轻松。我做好了我自己能做的所有事,剩下的听天由命。于是正当我在准备其他面试的某一天,我收到那家公司的面试邀请,最后也如愿以偿。
从那之后,我基本不会再为了那些决定权不在我手上的事情感到耗神,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我也时常反思,如果因为人际关系感到纠结和不爽了,那多半是对方没有按照我的想法行事。可反过来想,对方有什么义务要考虑我的想法呢。于是我时常提醒自己保持空白,不设期待。
以上,就是这些年我情绪变的更加稳定的经验,作为一个和家庭有很多负能量纠缠的人,我先解决了在家庭相处中产生的烦恼,打开了自我。再面对自己的内心,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课题,最终,通过自身心态的转变让我无处安放的暴躁情绪们从此画出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