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谢谢亲爱的,不打扰你了,再联络哦。” 昨天,我给远在外地的Ann发了一条微信,她是的前同事兼闺蜜,上个礼拜刚刚交了辞职报告,准备跳槽去另一家公司。不过,她今天还是义务帮我搞定了一个难缠的客户。
自从Ann被公司派到深圳之后,我们两个人的联系就越来越少了。以前,每天上班都能见面,一起吃饭、喝咖啡、逛街、看电影,她经常说,我们这样容易互相耽误。
或许是彼此生活环境的不同,或许是许久没有联系,这一次我求Ann帮忙的时候,突然有点尴尬。换做以前,我一定门也不敲直接闯进她的办公室。
很少有人能在距离里幸免,这是我一直的观点,即使最深厚的友谊,最炙热的爱情,有了距离,人就会疏远。果然,我们也没有逃过这一关。
昨天忙完,我像例行公事一样地给她发了开篇那条微信,没想到她却生气了。
回想起来,生气也是好事,如果没有那场气,我们的友情可能真的就停止在了这三个字。
Ann说最不喜欢别人跟她说再联络。
有点道理,想联络的人大概是不必说这句话的。
上大学的时候,我不太爱说话,虽然参加了几个社团,但都是充当默默干活的角色。认识的人不少,能谈心的却不多,小潘算是一个。
有一段时间,我们两个人形影不离,上课、吃饭、打球、逛街,看上去亲密无间。但其实,我们两个人的性格很不同。
我总是事先要把各种计划做好,每天早晨想好今天做什么、和谁见面、甚至吃什么饭,她却总是想干嘛就干嘛,想去唱歌,大晚上就拉着你奔向KTV。
我爸从小跟我说,约别人的时候要提前打招呼,让人家想想再给你答复,这是礼貌。所以,我一直不喜欢小潘这样想起一出是一出的人。
不过好在她的吸引力够强。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因为她不停地打乱我的计划而生气。相反,近墨者黑,我学会了跟她一样任性,不过她是那个唯一一个让我任性的人。
当然,没有什么关系会一成不变。而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从小潘谈恋爱开始出现。
谈恋爱的人,都很忙,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少。上课的时候,她陪着男朋友坐。吃饭的时候,她也不见人影。每次跟她说什么时候一起吃个饭吧,她总是说好。问她什么时候,总说有空的时候再联络。不过,那个有空的时候很少会来。
渐渐地,我也懒得问了,因为知道了她的答案。也不再有事没事地往她宿舍跑了,知道去了她不在。终于,我们的友情从“随叫随到”变成了“再联络”。
有人说,这是长大之后朋友间必然的结局,有了各自的生活之后,距离和忙碌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友情也随之淡漠。再联络成了一句客套话,让彼此的关系不至于太尴尬,看起来,这个朋友好像还在。事实上,却早已失去了那份牵挂。
不过,好像并不是所有友情都会这样无疾而终。
我大伯就是个例子。他年轻的时候去内蒙插队。他是家里的老大,从小被宠着长大,没吃过一点苦,从来没去过农村的他在那里受了不少罪,年纪大了之后落下了很多毛病。但也在那里认识了一群好朋友。
回城之后,大家就各奔东西,失去了联系。
前几年,他退休之后,和一个知青合计着把失散多年的老朋友都找回来。本来觉得没什么希望,没想到却在多方努力之下,联系上了二十几号人,一起回了一趟内蒙怀旧。
后来,他们还约定每年的同一个周末在北京聚会。
于是,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标记了这个日子,每个人也都有了一个理由,惦记着远方那些见不到的老朋友。
有时候,时间未必会消磨感情,让人们渐渐疏远的是那些飘忽不定的承诺。
很喜欢安妮·海瑟薇的电影《One Day》。一个俗套却让人莫名感动的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毕业那一天,男女主角相遇,一见钟情。一夜情之后,两人各自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约定每年的7月15日约会,以友情之名,行爱情之实。时间见证了两个人所有的成长和失去,灰姑娘不再一无所有,王子却一败涂地,还好他们即使接受了对彼此的深爱,无论结局如何,至少彼此没有错过。
每年的同一天约会,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提议,没有了这个日子,我还有什么借口和你联络呢?我又怎么有借口爱一个人18年呢?
可现实之中,我们却不肯给彼此这样一个约定,即使不能实现,至少证明我们不是在彼此敷衍。所以,我们才会渐行渐远吧。
我知道Ann为什么这么讨厌这三个字,她就是那种要么爱要么走开的天蝎座。因为接受不了这种虚无缥缈的承诺,所以宁可不要。
她说,想要联络她的时候,直接打电话。想要见她的时候,告诉她哪天几点的航班,她去机场接我。
每个人都好忙,忙着生活,忙着奋斗,无意之间,习惯了说下次,那个下次却从来没有出现过。
或许,你只是随口一说,但那个在听的人却会因此失望。而你甚至不会知道,哪些人会因此默默走开。等你知道的那一天,已经没有什么挽回的余地了。
所以,下次,试着不要说“再联络”,和那些值得交往一辈子的朋友约定一个日子,那才是在告诉她,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