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读书这件事,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待越小的孩子越有包容心,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期望就慢慢变得越来越多。有没有发现?当孩子很小的时候,那些一页一个图案、一个词,当孩子咿咿呀呀能指出来表示明白我们就很高兴了,可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加,我们就越来越不能淡定了,尤其当孩子要走进小学的那段时间,父母的焦虑更是明显。我们的态度有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原来我们会让孩子自己选书,可是,马上就要进小学了,我们再不能淡定了, 我们的要求开始变多,开始希望孩子选择的图书字多一些,最好每次能选上一些带拼音的,进了小学就更加严格,绘本就不要看了,那些都是小孩子看的,小学生就要看纯文字的书籍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有用”这件事,我特别喜欢李笑来说的一句话:“大多数人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没用,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维度:他们不考虑短期长期……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用处的时候,都一样,心里有着很‘理性’的依据,我想学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没用的东西。这很好,没错。但与此同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理性依据:时间。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所以,关于“有用”的书、“有用”的知识,您是否打算重新定义升级一下呢?
读书,究竟对于孩子有怎样的意义?大概好处我们能说出很多,比如:培养思维、锻炼表达能力、提高写作……然而,有些我们说不出的好处,也许也在发生着,只是我们不曾留心看到。
馆里的小树同学,可以说是馆里的资深小读者了,我看着他从看绘本、到桥梁书、再到纯文字的书籍,阅读状态也从妈妈一字一句的讲过度到独立阅读,每一次进步我都心里默默的感叹,孩子的能力真的从来不容小视。大概从去年开始,小树同学就开始深深的迷上了各种虫子,于是,馆里的彩绘版《昆虫记》、《亲亲自然》成了他的最爱,慢慢的,这两本书已经无法满足他的需要,于是,一本纯文字版的《昆虫记》成为了他的最爱,那本书的字体小小的密密麻麻,成人抓起来看上一眼也觉得有压力,但是,他却认真的看完了。之后,各种实践也开始了,抓蝈蝈、养虫虫,妈妈虽然也会吐槽孩子的爱好,但还是支持着,妈妈说,小树最近要养一种蜘蛛,最大的18厘米,相当于一个成人的手掌,我听完之后顿时觉得浑身发冷,妈妈还在纠结中,不过我想,最后也许妈妈会妥协的,或许,她正在培养的是中国未来的“法布尔”呢?
无独有偶,馆里的皮皮小朋友,现在在读幼儿园大班,一天和妈妈还有姐姐去河边玩,他拿着一块被塑料胶材料包裹的水泥(中间是红色的,外面像巧克力色的)和妈妈说,他们找到了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然后,又从车上拿了一本《石头大发现》这本书,对照着书,一再进行对比,然后坚定的说:这确实是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我很欣赏皮皮妈妈的做法,她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没有揭发孩子们的错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接下来,皮皮和姐姐又对比着书,分析各种石头……我想,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特别美好的一天吧,因为他们在用自己读过的书去观察生活,或者说他们在生活中发现读书的乐趣,如此这般,还用担心孩子不喜欢读书吗?
所以,我想,读书更重要的一个作用还在于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那颗种子,也许会长成一棵大树,也许会开出一朵花,或许会结出什么水果也不一定,这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会让这些孩子变得与众不同,充满能量,他们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愿意去发现探索,比起“听话”,这些品质不是来得更重要吗?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