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预言(又称“自我应验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可怕的是,这种效应往往在负面的事情上更容易起作用。也就是说,当你自信满满地相信一件好事会发生的时候,最终未必会发生,但是如果你对一件坏事的发生总是深信不疑,那么它大概率会“如你所愿”地发生。
莫顿教授用银行挤兑的例子来说明自证预言的运作机理:一家银行本来运作正常,但是突然有流言说银行要倒闭了。流言越传越凶,信以为真的人们越来越多,逐渐开始有人跑到银行把自己的存款取走……结果,挤兑还是发生了,这家银行真的倒闭了。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的关于疫情期间可能会出现饥荒,让大家赶紧囤粮的谣言。如果大家真的由于恐慌就去“囤粮”的话,结果大概率会像上述银行的结局一样:本来市场和超市对粮食的供应有条不紊,但是大家蜂拥去抢购囤积,导致供不应求,物价上涨,总是见到超市的货架上“空空的”(虽然我国粮食储备充沛,但是物资调配补给上架也需要时间,由于补给的时间赶不上抢购的时间,会出现一段时间货架空空的现象),于是恐慌的民众就容易得出“看吧,果然粮食不够,要饥荒了吧”的结论。
这种预言的坏结果的发生其实与人大脑中的恐惧情绪有关。喜悦往往会让人停下行动享受喜悦,而大多数人一旦恐惧,就会立即采取行动回避危险,但事实上,在恐惧情绪下作出的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所以,这也正是“自证预言”的可怕之处,他会让人忽视事实,抛却理性,变得盲目,从而陷入“坏事”的诅咒——“我就说你没这个天分吧”、“你果然不是做某某事的料”、“我早就说这件事会发生的吧”……
这样“自证预言”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你觉得自己学不好一门新的语言,学不会一门新的技能,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这时你的“预言”总是准得出奇。
虽然“自证预言”的力量很可怕,但也不是不可避免。这里有几条建议,供大家借鉴参考:
1.分析事实,保持独立思考。当一些负面的谣言兴起,导致恐惧的时候,先抑制住自己采取行动的冲动,不被大众的不理性所裹挟,让自己跳出来,多思考、多分析,事实到底是怎样的,这个谣言是怎么来的,把这些弄明白了,自然就知道自己该采取怎样的行动了。
2.克服自卑,多给正面暗示。虽然“我能行”这三个字被人用烂了,但是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尤其是当自己在面对一些事情信心不足、自我怀疑的时候,不妨大方地多对自己说说,由“自证预言”我们知道,你觉得你行的时候未必行,但是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那最终的结果一定不行,但是前者的好处在于可以让你勇敢地“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万不要低估了做一件事从0到1的距离,因为比起从1到99,更多的人死在了从0到1。
3.跳出偏执,保持思想开放。思想封闭的人更容易偏听偏信,保持思想的开放,才能兼听则明。遇到一些不明朗的事情或观点,多听听不同方面的声音,才容易对事情有更全貌的了解和更综合的判断,这样才不容易被一些有心之人的不良言论和倾向所煽动。
综上,就是今天关于“自证预言”内容的分享。相信通过上面的阅读,大家对“自证预言”是什么,如何发生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避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小苗头,也可以更容易地去判断,从而将其扼杀在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