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沧海桑田,转瞬间,中华上下五千年。亭台楼阁,金戈铁马,千古功名身后事;八国联军,党派之争,泱泱大国死复生。那些曾经有过的辉煌、屈辱、混沌、醒悟,那些被铭刻在石头上的叫做“历史”的东西,都将被时间的巨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冲刷,最终模糊。
每个时代都将赋予那个时代的人们以独特的气质,融在血液里,沁入骨髓中,任何人都无法抗拒。正如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年代,动荡或是太平;无法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富裕或是清贫。
曾经以为,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是三类极其不同的群体,他们跨越了百年千年的时光。但随着阅读的加深,越发的觉得,物质是极易变更的,时代精神是不可复制的,但是,那个叫做“平凡”的东西,一直默默的流淌在人与人之间,连接着彼此。物质生活的变革我们都有目共睹,出行从马匹到自行车再到动车飞机,穿衣从棉麻再到合成纤维,居住从茅草屋到小洋房再到高楼大厦,变化之多,不胜枚举。
物质是极易变更的这一观点,想必大家不可置否。但是,为何我说,时代精神也是不可复制的呢?也许你会说,不对不对,爱国之情、舍己为人、诚信友善等等,我们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啊,怎么是不可复制的,明明是可以塑造的。是的,关键就在于“塑造”这两个字,时代精神是伟人先驱留给我们后代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对自身的要求,是写下来的八荣八耻。但是,它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带有浓厚的时代的印记。一个贫穷的时代,自然而然的激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杜甫放到富裕的时代,他还会如此呐喊吗?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时代,一个处处是生离死别的时代,爱国之情、舍己为人等品质是不是如同一瓶烈酒,刺激着大多数人的味蕾?
但是,最平凡的爱恨贪嗔痴,生生不息。也许,正是因为它太普通了,如同人每天都得吃喝拉撒一样稀疏平常,常常被世人忽略。但是,总有些作者捕捉到了,并用文字将它记录了下来,供后人品鉴。
《一句顶一万句》便是这样的一本书。开篇第一段,便令我唏嘘不已,手不释卷。作者刘震云把时代背景放在中国解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延津,然而时代只是一个装饰物,人物之间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导致命运的改变,影响其命运的是人内心的纠结而产生的相互纠葛。全文丝毫无关政治党系,也无关伟人名人,而是从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入手,写乡村镇上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正因为是小事,所以人际关系、人情世故,放到现在,几十年后的中国,仍然十分的真切,仿佛点点滴滴,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一开篇便以老马和老杨这对“假”朋友迅速吸引了人的眼球。老杨对人说起朋友,第一个说起的是老马。老马背后说起朋友,一次也没提到过老杨。但外人并不知其中底细,大家都以为他俩是好朋友,但实际上,老马从心底看不起老杨。这一不算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读了之后啼笑皆非。在大学里我也遇到过这样一对朋友,其中一个和我十分要好,属于心里话会向我倾诉的那种,暂且叫他小A。另外一个太看得起我,可能觉得我有学霸的气质,什么事都喜欢找我商量,暂且叫他小B。小A曾经多次向我表达了全班他最不喜欢小B,总之是有些瞧不起的意味。但是,就在不久前,谈及朋友,我说小A的性格好多人都玩不来,小B听了后,笑容中带着自豪地说“但是我和他玩得来哟”。我听了,真的只能笑笑,这个误会也挺好,天下太平,人人和睦。
除了开篇强烈的代入感之外,书中最让我揪心的是吴摩西独自一人去寻找巧玲的那一段。吴摩西作为巧玲的后爸,当巧玲的亲生妈妈,抛下女儿,同人私奔。他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去寻找的意思,而巧玲也没有去寻找她的亲生母亲的意愿。巧玲,这个小孩子,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不亲,反而和后爸很亲。文中只是这样描述,巧玲和她妈吴香香的性格一点也不像,两人根本说不上话。倒是和后爸摩西很像,两人在一起能说着许多话。
后来为了避免街坊的闲言碎语,摩西不得不带着巧玲去寻找吴香香。但是他们并没有打算真的去寻找,而是沿途找了一个旅店,打算住上十日再回去。就在旅居期间,巧玲被一个看似可信善良的旅客给拐卖了。摩西后悔不已,开始发了疯似的各地跑着去寻找,那是跑了妻子,都从未体验过的焦急。但终究没有找到。他的内心仿佛感受到了师傅老詹丧女的那种痛苦。作者对于吴摩西寻找巧玲的这段描写,文字平实,却处处透露着心酸无奈,摩西过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自己能说得上话的人,却又弄丢了,那种孤独感让人唏嘘不已。
摩西在寻找巧玲的途中,虽寻未果,却偶然间见着了前妻,这对私奔的鸳鸯虽然过的比以前贫苦许多。但是,摩西却在前妻脸上见到了从未见过的幸福的笑容。而且,向来强势的前妻居然对那个男人百依百顺。让他不得不感慨,一物降一物,罢了罢了。
这两件前因后果联系紧密的事,无一不展现了作者对人的情感的深刻的洞察。人和人在一起的亲密程度,绝非取决于时间长短,或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在于脾性是否相同,能否彼此理解。简单的说,就是能不能说的着话。说不着的,讲一万句也是白扯,说得着的,一句就直击内心。作者将人按“说不说得着话”简单的分为了两类,透露着无力的孤独感。恐怕这就是这本书叫《一句顶一万句》的原因吧。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好的文学作品是通过细腻的文笔,讲有趣的故事,来潜移默化读者,而并非生硬的说教。真正的大师,都是会讲故事的人。”同样的中心思想,通过不同的故事和笔触展现,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人生阅历,将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不一样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