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提高阅读速度,一般认为,方法有二:一是提高阅读速度,这也是许多速读方法所推崇的。二是提高理解能力,即读到相熟之处,可以快速翻过。
方法一需要你学习某种速读方法,涉及眼球转动等专业训练方法,但速度提高了,理解力是否必然提高,这是一个问题。方法二中,要想提高理解能力,需要多读,这样再读到相似内容时,例如一些案例, 一些实验,不必再一字不拉字读下去,直接跳过。只有多读才能提高理解力,从而提高速度。这对现在时间紧迫的人来说,似乎是个悖论,要读快必须多读,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读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没有一种方法,让你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本书的绝大多数要点呢?
本田直之提出自己的读书经验,称之为“杠杆阅读术”, 作者将读书视作一种投资活动,用较少时间从一本书中获取最大收益,最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收获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要改变读书的观念,不要认为必须一个字一个字从头读到尾,这本书才算读完。其次,要学会抓住书中的重点章节,重点段落,关键概念。本田直之认为,对我们所看的大多数商业书或经验类书籍而言,重要部分只占全书的20%左右,所以他提倡将80/20法则同样运用到读书中,用20%的时间获取80%的内容。作者提出每本书中重要部分不过占总页码的20%左右,你只要认真阅读这些内容,就能掌握书中思想的80%,虽然有些遗漏,但比一遍读过却如水过雁背要强许多。与其快,不如只读重点,并加以实践。
作者认为读书是一种投资,而不是种消遣,所以在读书前,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解决生活还是工作中的哪个问题,这本书可能会给自己哪些帮助,这样,书中与你问题相对应的关键词自然会跃入你的眼帘,你只要抓住这些相关部分即可。
为了要看清楚‘需要读的地方’和‘不需要读的地方’,则确认目的是必要的准备工作。
具体如下:
读书的目的要明确:看准该读的地方和不用读的地方
设定时间限制:根据书的内容,平均在一至二小时左右
浏览一本书的内容:检视‘前方、目录、后记’等,把整书的样貌映入脑海中。
开始读书:要有轻重缓急之后----重要之处必须熟读,其他地方略读即可。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抓住重点----划线、标号、记录、折页角等。
笔记要不要做?当然需要。但与不少人所想的趁热打铁不同,本田直之不推荐在读完一本书后立刻做笔记,而是建议冷却几天再做。这样滤过阅读时的“狂热”,更具客观性,也许之前认为十分重要之处,此时再看,不一定有那么重要了。
不要一边读书一边摘抄笔记,这样容易分心,但在读的时间一定要拿笔画出自己有所感的句子,并且将这一页的书角折起来。无论是做笔记,还是再看重点都很方便。做笔记时,直接翻看折角部分,不一定将所画文字一字不拉地摘抄下来,也可换成自己的话来概括总结。经过这样的加工,也才能判断自己有没真正读懂。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说明理解还不透。自己在阅读时的批注,甚至践行之后的收获和教训,也一并录入笔记。
可以一周一次,将这些精华之处集中输入到电脑之中,再打印下来,形成“终极本”,随身携带,不断熟读,直至彻底掌握,如条件反射般呼之即出。
把内容打进电脑里,然后再列印到A4大小的复印纸上。经常把它带在身上,偶尔拿出来反复阅读。而且,这个时候只要读适合自己的部分。在月台等电车进站时、和人约碰面等人时等等空闲时间里,我就拿出来读。
要把笔记经常带在身上。如果经常带着,并反复阅读几次的话,逐渐会对该内容融会贯通 ......对事物的看法和动作的习惯也会变成自身的一部分。
所以他的笔记不是目的,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运用,形成自己新的收获才是根本。
本田直之用这种方法一年读书400多本,每天一至两本。一小时一本的书,大概涉及哪些领域,哪些方面呢?一是以强化你已经具备的知识为目的的书。二是具体实际操作经历的成功体验或经验之谈。二是以自我启发、激发潜力的书。
从原来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阅读一本书,到现在一天读一本,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练习,作者也建议可以先从一周一本书开始,逐渐向一天一本书过渡,每本书花1-2小时阅读,之后浓缩重点,制作成‘杠杆效益笔记”,再反复阅读,直至成为直觉反应。只有这样,你才算读透一本书,真正让书与你合为一体。
最后再复习一下如何快速而有效地阅读一本书:
1. 掌握自己的课题和目的
2. 寻找合适的书,开始阅读
3. 在重要之处画线及标记号
4. 从杠杆效益笔记中抽出要点,反复去读
5. 在实践中尝试
6. 恶补杠杆效益笔记,反复去读直到学会
7. 实践并逐渐能以直觉反应般地应对处理
一天一本书,你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