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君曾经若有所思(失)地告诉我:生活过渡的那段日子最难挨。
什么是过渡的日子呢?也许是你离开家乡18岁成年的阶段,再比如是你正式离开学校,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社会人,或者是你结婚成为妻子(丈夫),孩子他爹(他娘)的时候,这种身份上的转变后的一段过程就叫过渡期。
如何形容这种感觉呢,就像是某一年学校放暑假你待在家里,9月份快开学的某一天早晨你从房间下楼,推开门的霎那,一阵风吹来,你感觉到有些微凉。
对,就是那阵风让你感觉到,秋天来了。
生活过渡期的感觉就如那阵风,你无法准备,虽然这个世界有明确地对一年地四个季节做出了划分,一年哪几个月属于哪个季节,但是你对季节的感知永远取决于你对四季的认知。
你要如何去应对这种转变,以及如何让面对这种过程里带来的某种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感呢?
常常会有人问我说,为什么生活这么无聊,感觉生无可恋!
听着十分像玩笑话,但事实是还有其他一些认识的朋友在不断的跳槽,持久待在一个岗位上对于他们来说是持久的痛苦,所谓一言不合就离职,人际关系成为离职最大的理由,老板太轴逼,同事太奇葩等等。
官方数据显示,70后换工作的时间是平均3年,80后平均1-2年,90后则是16个月,到了95后这里平均7个月。
是因为过渡期太难挨了嘛?不能适应所以频繁的跳来跳去?对于刚刚加入工作的95后门们来说,这些或许就是原因,但除此之外不能持久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意义的工作,只是为了生存的话他们坐不住。
叔本华有一个钟摆理论: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就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被满足之后,你又会感到无聊 。
非此即彼的说法固然说破了生活的本质,但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或许还有另外一种睿智的活法,比如在你无聊的生活中找到某种不空虚的意义。我所讲的这种意义,是指你能为了它充满动力,以至于能在时光的消磨里找到一种看起来相当可靠的方向。
或许可以给它一个人人都听过的俗气的名字,就叫做理想。
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理想这个词和文艺青年这个词一样变成了俗气的代表了。这种尴尬就好像你现在在公众场合看纸质书一样。十分的不和谐。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词依旧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偶尔瞥见它只敢偷偷的想却不敢宣之于口,对于人们来说这个词其实依旧神圣。不要以为我提出这个词就首先觉得它不可靠,事实上它比起你喝过的大多数心灵鸡汤,警世名言都要可靠的多。
因为它是你主观上遵从自己内心的认知做出的选择,而不是由别人说的看起来真实可靠的话语说服你的。一个是主观情感,一个则是主观情绪。
那么如何勇这种主观情感产生的理想去度过过渡期呢?
让难挨的一段日子变得不那么难挨,就是要缩小现实与理想产生的那种心理差距感。
我在刚刚入职当前的工作开始的那段时间,是有落差的,最大的落差来自于标题党,早在学校里学专业的时候,对于标题党多少感觉有些low。
而对于写新闻的标题党则完全感觉是“文字的搬运工”这样的存在,没有原创度,缺少思考,和流水线上的操作并无太大的区别。
每日追求的一是阅读量,二是文章数量。终日泡在各大新闻门户网,像是守株待兔一般等待着新闻的发布,再像是抢购一般地拼手速。
这么一个工作,这样看来似乎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地方。再加上曾经对新闻职业的天然想象,总该是忧国忧民,做不了大侠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拔刀相向,也该有笔杆子一握针砭时弊的凛然正气的。因此者诸多原因汇聚而成的现实多少骨感了些。
然而如何在无聊的工作里找到你原来的理想,使之变得有意义是使自己充满积极的真的是很重要的事。
在我工作的一个多月里,每天数量庞大的新闻浏览量在很大程度上让我有了几个收获,第一是最直接的就是对新闻时事的了解,从前我看很多书,但如果理论一多就很难去马上理解,因为缺少实际生活的支撑,而工作里的新闻浏览量恰好就解决了这一块缺陷,提供了很多的生活素材。
这两者的结合则让我有了更多的可以去思考的方向,层面变的丰富。
第二是新闻带来的生活常识以及思考方式。比如步入夏季以来,什么东西很频发?狗咬人的事件增加的数量比起其他季节要多得多,而且恶犬很喜欢叼婴儿,一旦你的孩子被恶犬叼了你怎么做才能帮助到你自己去救孩子等等。
除了这些常识之外,还有思考:为什么在夏天会频发狗咬人事件,因为狂犬病死掉的人有多少?为什么及时就医打了狂犬疫苗还会不治身亡?人们该如何才能尽量避免这样的狗咬人事件的发生?这些问题往往不像只是表面那样简单,其中牵扯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的存在才使得这些个体问题变成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再比如人杀狗虐狗,遭到网友键盘侠的人肉搜索,现实攻击,最后自杀等等。是不是听起来感觉如此的怪异,但这的的确确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因此引发的思考:人们关爱动物自然很好,但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爱是否应该多一重宽容呢?诸如此类。
从前因为没有这么横向广度地关注新闻,因此看到地大多数只是生活地某一个面,容易陷入去单纯同情被咬的孩子或者被虐的狗,单纯用情感去同情或者用情绪去愤怒,独独少了一种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分析。而这一方面的获得则是考的这份“无聊”的工作。
第三是对现代社会近几年兴起的“新媒体工作”的认识度。
比如大家多少都有关注过一些公众号,这一块也算是新媒体的代表。无论是干货知识还是鸡汤伦理,再不若是社会观点等等,粉丝基础深厚的公众号,阅读量超10万加的文章,一天一条推送是怎么做出来的?
每天的新闻阅读量必不可少,全是社会热点加以衍化的产物。
而对我产生的变化是什么呢?从前会看的社会观点类的公众号,现在一看标题就知道它里面的内容是什么,要说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这个新闻我早就看到了,而他们做的就是加工添油加醋或者添砖加瓦,不管是观点新颖或者是挂羊头卖狗肉,在平日的新闻浏览里都已经看到过诸如新京报等资深评论员写的评论了,正反评论都有,之后再去看这些所谓的公众号都不过是学习他们的标题党而已了。
换句话说,实质上了解了这些新媒体的性质之后对其文字所产生的虚幻的情怀就有了免疫,知道什么才是好东西。而假设之后遇到这个新兴行业也不会变成不明觉厉的一张白纸。
以上我列举的三条就是想粗略地表明我之前的观点:即使你正在从事一项无聊的工作,你依然可以从中体悟到些什么,怀着对人对事的好奇你也总会获得些什么,将这些获得的作为你理想的一个补充部分。
即使现在看起来是没有用的,但请相信,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总归有一天在某个时候就帮助了你,那些你去真切做过的,体悟过的往往就塑造了你,不然你的世界观价值观又是从哪来的呢?
过渡期的确难挨,如果你现在觉得很无聊,没有方向没有爱好,那么你对周围的人有没有兴趣呢?你想不想知道比你过的好的,或者比你过的差的那些人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如果没有爱好没关系,或许你可以试着先对人感兴趣,那么如何对人有兴趣?或许你还是摸不着头脑,那么你可以先看一下别人是如何对人有兴趣的,他们又是如何诠释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所发生的事情。《八分》打开一些视野,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跟人类其实可以很宽阔,可以有更多不一样的思考跟观察的可能。
看理想团队与知名公知梁文道先生共同打造的一档全新文化类音频节目《八分》每周三周五在公众号【看理想】平台与你不见不散。
如果你也每周追《八分》的话,那么我们就是
致看到最后的你:
你知道这世上什么门最幸福吗?
答案:和我一起追《八分》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