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名中就可以看到,这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书,即所谓的干货。其实那些越是称作干货的东西,越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吸收消化,在你刚看完书后,和当你切身实际地去实践过后,这绝对是两番体验。就好比我现在刚看完书不久的感悟,是基于我以前实践的经历之上的感悟。所以对这本书的书评我想现在这个只是最初版本的,还是有必要在之后每实践一回后再反过头来琢磨琢磨。
从这本书做的思维导图来看,它是一本具有很庞大的知识体系的书。它主要讲了三大板块。
其一,阅读是分为4个层次的,并且每层是循环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依次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本书重在讨论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在作者看来,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主题阅读,在某一知识模块或一领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来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成长。
其二,作者以他总结的经验具体又讲述了帮助我们更容易地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比如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阅读想象文学,阅读故事、戏剧、诗歌,阅读历史书、阅读科学、数学相关方面的书,阅读哲学书,阅读社会科学书。
其三,作者提倡,真正的阅读是一种主动式阅读。这一理念虽然没有特地开一章的篇幅来阐述,但这是一思想是一直贯穿全文,时不时就拿出来提提。主动阅读是一个时时思考的状态,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不停地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对于一本书,一定要提到的有4个问题:整体来说,它在谈什么?核心主题是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论点;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自己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还启发了自己,就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其实这一块,对于最后面的那个问题,问题本身都还不是很清楚它的意思,这还有待去思考。
对于第一模块作者所说的四个层次,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无论在哪一个层次的阅读,也都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对你既有的理解力的一种挑战。如何去欣赏去观摩去体验这种艺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读到检视阅读(又分为有系统的略读、粗浅的阅读)的时候,作者说道一个观点,“除非能精通基础阅读,否则没法进入检视阅读的层次。你在阅读一位作者的作品的时候要相当顺手,用不着停下来搜索许多生字的意思,也不会被文法所阻碍,虽然不见得要每字每句都要读透彻,但要能掌握主要章节的意义”。这让我联想到英文阅读中的名著阅读。我有个表妹,她从小就参加了像新世纪英语这样的英语学习培训班,常常看到她拿着一本双语的外国名著在那读。不知道你们初高中的时候有没有过这样通过读双语的外国名著学英语的经历,你们那时候是怎么读的?直接把中文看了,英文就不管了(虽然我那时候就是这么干的);还是目的很明确,我是为了学英语去读的,所以直接拿起书从第一页英文翻起,看到不懂的生词停顿一下,从中文翻译中去翻翻它的中文意思,然后再继续读,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结果读完一章节后仍旧不知道这一章讲了什么,好像全忘了。这种阅读方式到底对不对?这好像恰恰就是作者阐述观点的时候列举的反例。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学习英文为目的的英文原著阅读,或许还有另一种阅读方法。每一章节,先把中文翻译看一遍,再回过头去阅读英文,这个过程中不要因为生词而停顿,在读的过程中去猜测生词的意思。当然,这种方式暂时还只是个想法,还未经过实践,可以说只是一种临时起意。
其实对本书最有感触的是关于主动阅读这一块。觉得作者的那个比喻特别恰当,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就像是投球手和接球手一样,写作和阅读的东西就像那只球一样,是被主动有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开始,另一方终结的。捕手的艺术在于能接住任何球——快速球、曲线球、变速球、慢速球等等。同样地,阅读的艺术而在于掌握住每一种讯息的技巧。俗话说“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想必也就是这道理。另外,若是能写出这言外之意,写出你的感想,那更是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将它变为自己的东西。更何况,用语言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能所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对该书的详细内容可参考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