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This is us里的一幕,William离世后,儿媳Beth对先生Randall抱怨,你看William留给了你们很多回忆,也都给你们说了再见,唯独我,他没有和我说再见。然后Beth伤心的告诉Randall,你知道吗,我也很爱William……Beth一直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直到参加完William的葬礼,她整理家里的邮件时,看到了William在临死前寻根之旅的途中给她寄出的告别卡片,上面写着,“我说过,我会给你寄卡片的,再见,我的女儿Beth。——爱你的William。”看完卡片,Beth泪流满面,她终于等来了她想要的告别。
好好说再见,好好告别,有时只需要一句话或者一个刹那。
时间回到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爷爷重病过世,要在老家操办丧礼。我的父母打算向班主任请两天假,但一向严厉的班主任觉得耽搁的时间太长,怕影响我学习,所以没有同意。父母也觉得一是怕影响我的学习进度,二是回家有很多事情要忙,也没有精力照顾我。于是他们就自己回了老家,委托大姨在家照顾我两天。
那几天的夜里,我总是辗转反侧。那是最疼我的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退伍后就一直当小学老师直到退休。每次放假,他一定会派人把我接回老家玩上一段时间;每当我要回老家了,他就会准备好吃的饼干和鱼皮花生锁在小木柜里,每天发上一小把,并美其名曰“发老哇差”——这是我独有的待遇;如果天气好,他会带上老花眼镜和一大叠报纸到家对面山坡的晒谷场上去边晒太阳边看报纸,而我就在那块大坝子上捉昆虫,玩蚂蚁;又或者和他一起摆弄他那台已经有些破旧的收音机,听听能接收到的任何新闻。若干年后,如果有人问我对知识分子的印象,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爷爷带着老花眼镜认认真真看报纸的样子。
小学四年级的我,对死亡并没有很真切的认识,只知道以后就见不到爷爷了。那也是第一次父母都不在我身边,那种混合的恐惧让我战栗不已,除了哭就是哭。大姨也心疼了,说那你就到外边去朝着老家的方向给你爷爷磕几个头吧。于是,我就跑到门外,朝着老家的方向,认认真真的给爷爷磕了几个头。然后爷爷就在我的印象里毫无征兆的从一个大活人,变成了一个大土堆。
爷爷的离去也让回老家这件原本令我欢欣雀跃的事情变得平淡无味,偶尔听着大家讲我年幼的堂弟堂妹们以为爷爷只是睡着了,在葬礼上还巴巴的要让爷爷起来去吃饭。常常在想,如果当时我在场,我又会怎么做呢?如果小小的我坚持请两天假回去,是否就能送爷爷最后一程获得一丝心安呢?也常常琢磨,爷爷从来不出现在我的梦里,是否因为他有些生我的气呢?
一直到后来,妈妈对我说,爷爷临走时嘱咐她一定要送我好好上学,女孩子也要有出息。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里突然释然了。那是最爱我的爷爷,他又怎么会介怀他小小的孙女没能送他最后一程呢?好好读书,就是爷爷对我的告别,对我未来的期许。
人生路漫漫,几许波折。折磨人的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恰恰是鞋子里的沙子。生离死别,说起来难免沉重。但其实人生中的坎又何止这些,有的看起来不痛不痒,但却在那里不上不下,让人无法前行。
比如,失恋。突然想到之前的一部电影,虽然有些矫情——在分手后男主穿着至尊宝衣服大喊女主名字,而女主即使过敏也还要疯狂吃芒果,其实都是曾经的约定,关于分手的约定。这是一个告别的仪式,好好对一段感情告别,然后继续前行。谁不曾在年少时因为失恋哭过闹过,一场轰轰烈烈之后再擦干眼泪认清现实,开始人生新的篇章。
又或者小到我们的日常,从我们的小朋友身上也能看到。第一天送去幼儿园时,如果父母担心说再见时小朋友会难过,从而跳过了这个环节,小朋友即使不哭闹了,心里也会觉得恐慌,因为不知道爸爸妈妈突然消失去了哪里,后面还会不会再出现。但如果父母能和小朋友好好的说一声再见再离开,小朋友虽然有哭闹,但慢慢总归会好,因为有了说再见这个环节,虽然知道爸爸妈妈是离开了,但放学的时候一定会再来。
又比如生命里某些微小的时刻,想要片刻停留但终归要前行;又比如生活里的某些东西,想要牢牢抓住但又始终求而不得 ......
与其执着纠结,何不好好的和它们告个别,接纳它们,放下它们,然后再轻装上阵,继续前行。
收尾于2019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