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共治时代

细数历朝历代,对士大夫最为优渥的,当属赵宋一代。实际上,这也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最为融洽的时候。察有宋一代,其中当以宋仁宗赵祯一朝为最盛。宋朝最重“祖宗之法”,而“专法仁宗”的“仁祖之法”则成为仁宗朝以后士大夫口中的定例。所谓“祖宗之法”,乃是一系列故事、惯例和典故的组成,颇类似今之“普通法”的性质,也即有先例可循。所以,也不难明白为何赵宋(至少是宋真宗以降)的内政外交均趋于保守和内向(当然,保守与内向并不自带贬义)。

宋仁宗赵祯一生几于平淡,可谓“庸常”,虽文治隆盛,而武功则乏善可陈。时宋人评之曰,“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作官家(宋人私下称呼君主为“官家”)”。作为一代守成之主,下笔为其作传,必不容易写得精彩,而历史学者吴钩所著《宋仁宗:共治时代》一书则大可观瞻。此书另择蹊径,以时间为线索,将“君主”作为一种制度,钩沉仁宗一朝史事,讲述了仁宗御宇下的君臣共治,或直接或间接地勾画了宋仁宗作为人君、人子、人夫、人父的一生,以及他的精神和历史世界。不久前曾作一文《唐太宗的鸟与包拯的唾沫》,盛赞了宋仁宗赵祯,不过却有不少史实的讹误,当在后文订正。

宋仁宗,宋真宗赵恒(“黄金屋”和“颜如玉”的诗词典故便出自此君)第六子(电视剧《清平乐》中有称呼其为“六哥”,即来源于此),也是宋真宗独子(前诸子均早夭),初名赵受益。后其受立为皇储,按惯例赐名为赵祯,是为宋朝第四任君主,庙号“仁宗”。元人编撰的《宋史:仁宗本纪》评赞宋仁宗“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这是对帝王的最高礼赞。后代诸朝中,虽偶有庙号“仁宗”的,如清之嘉庆皇帝,但若比之于宋仁宗却也“其实难副”。


在民间演义中,宋仁宗是“狸猫换太子”的当事人(主角乃是包拯),事实当然与此多有出入。宋仁宗生母为章献太后刘娥宫中宫女,李姓,直至去世前的当日才获晋封为宸妃。章献太后归天后,仁宗始得知生母并非刘娥(电视剧《清平乐》中与此有出入,但为剧情和人物刻画需要则情有可原)。刘娥出身寒微,再嫁真宗而为嫔妃继而为中宫皇后,前夫则改姓为刘且与刘娥结为兄妹,成为皇亲显贵。有趣的是,仁宗第二任皇后曹氏也是再嫁之女,其夫李植于大婚当晚“逾垣而走”,竟翻墙跑了。可知宋朝对女子再嫁并不以为耻。虽然仁宗并非刘娥亲生,但她对仁宗却视如己出,教导甚严,仁宗称其为“大娘娘”。仁宗生性仁厚,得知宸妃为生母的实情后自是万分痛苦,他追封宸妃为皇太后,并于章献太后灵前泣告,“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时任翰林学士的晏殊为李宸妃撰写神道碑文,只字未提仁宗生母一事,仁宗意见很大,直接诘问晏殊为何不直言宸妃“诞育圣躬”,晏殊辩解说已隐晦说出只是难以明说。仁宗依旧不悦。

宋真宗晚年常不豫,政事“多决于后”,一些实质性君权其实已经转移到刘皇后手中。真宗龙驭宾天后,留下遗诏“宜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事权兼取皇太后处分”。宰相丁谓要将“权”字删除,制诏的参知政事王曾坚决不同意。在宋时,“权”字常加在官职之前,政治意义重大。如权知开封府,意为暂任开封府知府,类似于今日副职主持工作,进退余地很大。刘太后临朝称制多年,有武周之心自是不必怀疑(比如她多次以天子仪制试探大臣,均遭到强烈反对而罢),不敢行而已。尽管如此,司马光依旧评判刘太后“于赵氏有大功”。


仁宗亲政后,先后创庆历、嘉祐之治,为史称赞,亦成首倡之“祖宗之法”。察其缘由,大概如下:

一是权力的多元化分配和相互制衡。这还要从两方面说起。

宋部分承袭唐制,仍旧设立宰相之职。宰相(要有平章事或同平章事的荣衔)乃中书门下长官(分为首相和次相),副职为参知政事,辖管民政。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副职为枢密使副,辖管军政。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两府”,班位排序依次为首相、次相、枢密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副使,是宋朝的宰执团队。宋初时,宋太祖和宋太宗均积极介入日常政治决策(比如每日视朝、收回宰相以“堂帖”号令四方之权),君主从幕后走向前台,“两府”的权力中枢地位低落。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府”依然发挥了对君权的强大制衡作用,比如作为正式政令的诏书非由宰相副署则无效。宋太祖初立赵普为相,然而并无其他宰相副署,敕命亦不能生效。太祖提出自己副署,被赵普以不合宪度为由拒绝(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其后由太祖之弟赵匡义(宋太宗,当时知开封府领同平章事一衔)副署才成之,避免了君权干预太深的先例。

在实际政务中,宰相统揽政治决策,军国大事由“两府”议定后交于皇帝御批,曰“可”即执行。真宗时,有大臣进言,“今请礼乐征伐大事出一人,自余细务委任大臣、百司”,真宗说“此颇识大体”。也就是说,君主不可乾纲独断。当然,君主也常常推恩发出“内降”或“手诏”进行“斜封”,不经过“两府”,这当然是不合宪度,所以也常常被“两府”驳回不予执行,或被台谏官抗议而收回成命。比如,真宗时手诏欲立刘娥为贵妃,宰相当着內侍的面直接烧了诏书。某年,仁宗下诏欲恢复王氏女封号,富弼(晏殊女婿)认为不妥拒绝起草,并将仁宗旨意退回(类似唐时门下省封驳之权)。有一次,仁宗要给苏辙授官,按律需由知制诰起草任命状,当时的知制诰认为苏辙“专攻人主,维护宰相”(宰相韩琦听说后苦笑道“苏辙不是骂‘宰相不足用吗’”),拒绝起草,这名知制诰叫王安石。更有趣的是,宰相杜衍常常将仁宗私自下发的手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搞得仁宗不好意思的同时还得称赞他“助我多矣”。

其次是台谏系统对君主“自由意志”的制约。台谏官纠察政府和百官,人事任免不受宰相控制(台谏官也不可推荐宰执人选),与政府和宰执团队亦是相互独立,有利于充分发挥监察功能。按宋朝“祖宗故事”,“台谏官之进退,宰相不可干预”。亦按制,台谏官也可风闻奏事,可以免予追究责任。但若所请不实,有时受罚也是应当。名臣范仲淹(晏殊推荐入阁)、欧阳修、包拯、韩琦、蔡襄等都曾任台谏之官,均能犯颜直上,秉口直言政事利弊,甚至连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仁宗欲废郭皇后,宰相吕夷简、李迪都赞同,范仲淹等台谏官却极陈不可,仁宗和中书门下均不受理章疏,仁宗还不经程序便直接敕命将御史中丞(御史台长官)孔道辅贬黜出京,引起台谏官的强烈反弹。庆历年间,仁宗欲立夏竦为枢密使,御史中丞王拱辰奏称夏竦“经略西师,无功称而归”,见仁宗不理会便拉着他的衣服不放,迫使仁宗收回成命。包拯甫任御史中丞便向仁宗请立东宫太子,戳中仁宗痛处,仁宗很不高兴问到“卿欲谁立”。任内包拯将三司使(掌管财政,号称“计相”)张方平弹劾下马,接任的宋祈也遭包拯反对而除官,最后仁宗像是开玩笑一般将包拯从“权御史中丞”的位置上调整到了“权三司使”,却遭到欧阳修猛烈批评(说包拯不知避嫌)。嘉祐年间,宰相文彦博被御史弹劾,尽管经查所奏不实,但文彦博依旧深感不安多次请辞。台谏官在仁宗时,可以令“天子改容,宰相待罪”,充分显示了对君权和相权的制约。这有点类似于今之议会政治,若议会对政府投出不信任票,要么更换政府,要么重选议会。


刘太后临朝称制多年,仁宗亲政后当然不甘心只作“象征性”的君主,从他恢复“每日朝”制度即知一斑。不过,后因身体原因,又改成了“单日朝”。再经过废后和立后的风波,仁宗自然明白自己的“自由意志”是不可能充分实现了。当时有不少大臣(比如崭露头角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就批评仁宗的垂拱无为,劝谏仁宗收权柄,简出睿断。仁宗曾说,“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需经大臣议论而行。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当时,甚至连宫廷內侍都知王守忠也对仁宗说了“天下事皆由宰相,陛下不得自传”的异议。仁宗默然良久答道,“任人者,兴王之本。自任者,失道之君”。当然,这不能说宋仁宗乃至宋朝的君主都只是“象征性”的而并无实际权力,只是这权力被“祖宗故事”和宰相台谏等制度约束了而已。当时吕夷简和王曾同在中书为相,但两人却有不少龃龉,屡次请辞相位,甚至有一次在仁宗面前争吵不休失了体面,仁宗生气将二人均罢相出知外地。可见,只要在“宪度”内行事,君主的权柄依旧。

二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苏轼曾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察仁宗一朝,人才真可谓星河灿烂。唐宋八大家,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相继在仁宗朝登场。书法大家“苏黄米蔡”之蔡襄,执婉约词牛耳之柳永,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程颐、程颢),名臣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富弼、韩琦、包拯、文彦博、司马光,武将如狄青,亦悉数活跃于仁宗时期。仅以几例作些说明。晏殊,北宋著名词人,为太子舍人,仁宗朝官至参知政事、御史中丞、枢密使、次相等职,后因修撰宸妃墓志一事遭弹劾被贬,去世时赠“司空”。晏殊举贤不避亲,且多次阻谏刘太后越位行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主持编撰《新唐书》并自编《新五代史》,仁宗时历任知谏院、权知开封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参与了范仲淹、韩琦和富弼等人发起的“庆历新政”改革,曾因故被贬安徽滁州,写下不朽名篇《醉翁亭记》。蔡襄,北宋著名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仁宗朝先后任知制诰、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职,他任知制诰时,“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帝遇之甚厚”。也就是他多次“封还词头”,驳回仁宗旨意。“帝王之明在择人,辨邪正,则天下无不治矣。”仁宗一朝人才济济,仁宗本人也从谏如流,比之于唐太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回,仁宗怀揣一份奏疏,梳头太监替仁宗梳头时便好奇问大臣所奏何事。原来是谏官上书请削减內侍宫女,梳头太监发牢骚说要减便第一个减他。后仁宗下诏“自某人以下三十人尽放出宫”,某人即梳头太监。皇后不解为何将其做第一名遣送,仁宗解释说太监竟劝我拒绝谏官的忠言,这种人不能留在身边。

台谏官犯颜直谏,虽是履行职责,然仁宗偶有震怒也在所难免。细看仁宗,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个长情的人。因对生母愧疚,他便屡次重用舅舅李用和。曹皇后端庄但无趣,仁宗对善解人意的张泌晗(温成)宠爱有加,爱屋及乌便对其叔父张尧佐多有提携。庆历年间,仁宗欲提拔张尧佐为三司使,台谏官极力反对。后改任宣徽南院史、节度使等虚职,台谏官又群起而反对,把温成也牵扯了进来,仁宗盛怒,将御史官唐介外贬出京。没两年,仁宗又将唐介召回,还将其画像挂于宫内作自警。

三是仁宗本人性情的影响。仁宗天性仁孝宽裕,真宗在世时便说“太子纯孝之德,亦由天赋,非常情所及焉”,宰相寇准也称赞“皇太子天赋仁德”。这一天生的性情也影响了仁宗杀伐决断的魄力,何况其人本身也不喜生杀予夺的行事风格。这从多处事例均可看出。有一年,益州(今四川)一个老秀才劝当局割据自立,仁宗听说后却不以为杵,说老秀才是急于要做官,令有司给他一个司户参军的小官职。仁宗有次在宫内散步,不知何故曾屡屡回望身后。待回后却急索水喝,妃嫔不解为何不问镣子取水解渴。仁宗说自己屡屡回望却不见镣子注意,怕问了镣子恐要受到责罚,因此忍着。另一方面,在对西夏赵元昊的战争中,因廷议制度和仁宗本人的优柔寡断,导致一再贻误战机。所以说,仁宗性格的影响是多面的。当然,如果真如乾隆所说的一切均需由君主乾纲独断,那么君主专制所造成的危害则将更加严重。

仁宗末期依旧无子,这成为其一生的隐痛,也是朝堂中的敏感话题。经韩琦、包拯、王安石、司马光等众大臣多年多次劝谏后,仁宗终于再次接宗世子赵宗实入宫,立为皇子,赐名赵曙,是为宋朝第五任君主宋英宗。或许是巧合,赵宗实父亲赵允让在真宗时也曾被接入宫中抱养,后因仁宗的降生才被礼送出宫。仁宗龙驭宾天后,宰辅大臣请赵曙继位,赵曙吓得转身逃跑,还是大臣们将他抓住强行登基。

临到文末,便讲点题外之话。初读《宋仁宗:共治时代》一书时,并不知影视剧《清平乐》(“清平乐”本为词牌名,流行于宋)所述为何,特意去看时也是带着一点挑剔之心,专取书中内容自相对比。撇开其它不说,此剧虽与史实有出入(比如仁宗平时并不喜內侍张茂泽),但于历史细节处则照顾还算妥当(比如晏殊因仆从持笏稍迟发怒将仆从牙齿打落、王拱辰穿欧阳修状元袍),大致呈现了仁宗一朝的政治生态与仁宗个人的历史世界。《清平乐》剧本原为小说《孤城闭》,察宋仁宗一生,窃以为原名倒是更为合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5,719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337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2,887评论 0 32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488评论 1 26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313评论 4 35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284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672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46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44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00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457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16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06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9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1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648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859评论 2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