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微信上传来简讯,这边有个和你同龄的男子,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
阿清看着突然显示的信息,心里犹豫。把手机放在一旁,去了厕所。没有立刻回复,是因为不知如何回复。
她并不期待婚姻。
也许是因为未曾见过和美的姻缘,看过太多世俗琐碎的亲密关系终究与爱情无关,或者说爱情早已被重复的日常消耗散尽。阿清没有得到力量去相信这种感情。
况且目的性极强的相会,并没有大概率的真情出现。在交会过程中,必然有精神上的拉锯消耗。最后的局面基本并不好看。她的考量如此长远,带着惯常的悲观色彩。
她将自己现阶段无心建立关系的思量如实告知朋友。朋友带着理解回复,无需太在意,先从朋友做起,最后如何谁也不能定论。
最终阿清打下“可以”两个字,作为她的回答。
她自知这不是不善拒绝,而是意识到——即使自己漫长时间里执于不相信的态度,内心深处依然有声音在怂恿自己,也许这个人不一样。因为这一点的可能性,她接受这场游戏的开始。
也终究证明,小小的可能性都是不可信的。
两个人互加了微信,开始了第一次聊天。互换信息是相亲的开场白。从家庭、工作、学校、身高、喜好等作为着入点,更像是漫无边际的东拉西扯。交换过程千篇一律,信息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两个陌生人隔着屏幕,牵扯话题,不时冷场。
很快,阿清不想看到再看到屏幕亮起信号灯。她已萌生退意。那渺小的可能性很快被证明,不存在。
特别是没有结束尽头的聊天,让她感觉疲惫。即使是躺在柔软的沙发上,她都觉得有点精疲力尽。也许是因为她过分理性,不愿全权投身于一段稚嫩的关系,而对方长时间的消耗让她在无法停止的时间里焦躁。显然男子还保持着兴奋的状态,她自知有能力打断,却无法说出口。
聊天从中午延续到深夜,时间太漫长。谁也不中断交谈。阿清看着天花板,上面有些裂痕显现,思绪飘荡。也许两个人都不擅长结束。
在与男子对话的过程中,阿清已经开始责怪自己,不该相信所谓的可能性。不因不了解而轻易拒绝,成为她时刻想要退缩的鼓动力。她想,不应该把决定做得太快,不应该轻易说再见。所以此刻继续交流。
终于,阿清假借该休息的理由,逃离这场一个人独欢的相亲。
男子的欢快总是来得太过迅速,对感情的认知也发生的很快速。第一次的交流,他已显示出了要将关系缠绕的意味。言语逐渐参入暧昧。
这思维模式与先前相亲过的男子几乎无异。后面就会上演想当然将自己的意愿放置于对方身上的场面。阿清常想,即使这是目的性极强的两两交手,不是更应该谨慎地有所确认吗。
“我对你有好感,你觉得我怎么样。”——关系里需要的确认环节,总是被刻意跳过。直接是,以后我们怎么怎么样,什么时候把日子定下来。
阿清很容易被这样毫无预告的畅想未来吓退,前几次的相亲都因对方太生猛而告终。
阿清常想,自己是否过分在意所谓的“确认”环节。相亲本是朝着未来前行的载体,对方如果愿意和自己探讨未来,这不就是一种确认。又或者说,在答应相亲的那一刻起,就是某种默许。默许彼此可以探讨未来。
后来阿清明白,她要的从来都不是“开始”的确认。如果对方以是否愿意明确关系来询问自己,她便以此作为有力的契机告知对方,彼此不合适。斩断不咸不淡的回应。
她一直在找的,都是结束的理由。想找个借口,脱离不如愿的相亲。之所以不积极,不关心,不主动,都是因为不喜欢。如此,交谈中总是透露着坚硬的理性,抵抗对方的过分寒暄。保留自己。真喜欢,是不会这么冷静自持的。至少,是柔软的。
聊过几次后。阿清终于找到机会,和男子坦诚相待。告诉他,自己的真实意愿。男子也坦诚告知,自己多多少少有些感觉到阿清的冷淡。只是不说破。
阿清看着回复,犹豫着打下这句话,是否男生都不会直接说中意对方。她一直很想知道男生对待“确认”这个环节到底是什么态度。男子说,需要仪式感,不想太随便。
也许他是不同的。仪式感对大部分相亲男来说,都太温软。她遇到的相亲男,没有一个问过她,对自己的感觉如何,是否愿意一起走得更远一些。说白了,就是双方有没有明确的感觉。他们没有任何仪式感,基本上在第二次见面后,就开始聊结婚的事,什么时候定时间。她本想多了解一些,却只能在他们畅想未来的时候,打断他们。径直离开。
离开是因为,彼此对待事物的思维显而易见。他们能轻易地走入一段关系,而阿清不能。这没有好坏,有时候轻易选择是件好事,不必瞻前顾后。阿清知道这一点,但她仍无法做到。性格使然。
或许,在大部分相亲男的思维里,对方没有拒绝就表示可以继续深入。女性的思维里,没有拒绝是为了继续了解。这中间的差异没有表明,就是误会——典型的以自我主观考虑为主的误会模式。
也许,阿清从一开始就应该说清楚。喜欢与不喜欢,不能等着别人来询问。也不要怕让谁难堪。你情我愿的事,得两两配合,才能得到成全。
男子还在坚持,告诉阿清自己不会放弃。如此深情的戏码,阿清自然不信,以前的相亲男也这么说。最后都无疾而终。他们从来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阿清把手机丢到一旁。心想,下次再也不要相亲了。果然没有一个是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