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说过,曾经上学时是好多课文都应该在大学以后再看。对此,我感触颇多。
在图书馆寻书时,拿了本朱自清散文来看。于是又重新看了遍《背影》,里面好多的句子在初中时觉得只是一笔带过现在却感同身受。
比如这一段:
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老家在湖南,学校在山西,两地相隔甚远。大一那年开学,自己逞强,硬是不让老爸送我来学校。于是自己独自一人坐上了火车来了山西。当时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独自去远方就像是进行一场奇妙的冒险,并未有远离故乡的惆怅。小小年纪,并没有经历过多少离别,有怎会懂离别?
到学校宿舍之后发现,我竟然是宿舍里六人中唯一一个没和家人一起来学校的。看着别的同学都有父母在帮忙打理,我开始感觉到一丝丝的落寞。突然想到在接下来的一学期里都不能和亲人团聚,有点后悔自己离家时的冲动了。
后来每次回家,父亲都会感到内疚,后悔自己当初没有送我来学校(当时刚步入大学时,我还未成年)。我自然是不会责怪父亲,只是每每看到父亲内疚时我便感到心酸。或许是由于自己的任性而忽略了满足父亲想要替孩子遮风挡雨以及成为整个家庭大树的心情。
后来,每次开学,当要从家里来学校,父亲提出送我去火车站时,我并没有拒绝。父亲说:“虽然车站离学校还是很远,并没有送你到学校,但是能送到车站就让我送你到车站吧。”现在想来,在去往车站的途中,父亲总是竭力营造欢乐的氛围,找各种话题来跟我闲聊,不忘提醒我按时给他打电话。
父亲是六十年代出生的,对现在的电脑等电子产品一概不通。上学期寒假期间,老妈终于换上了智能手机,但是只会最简单的接打电话。我决定教老妈用微信,父亲在一旁看着直痒痒,说到:“就只教你妈,就不管我这老头子了?”
我感到十分惊诧,原以为父亲对此是不感兴趣的。在教了好几遍,老爸还是记不住怎么用微信的时候,他气急败坏的说:“不学了,不学了”。但是过不了多久,他又自个儿倒腾起来了,现在倒也终于会与我们语音聊天了。
在学校呆了一年之后,发现南北方是在差异太大。山西人以面食为主,而家乡则以米饭为主。每当我告诉母亲我在学校吃面时,母亲则认为我在学校过的不好,连米饭都吃不上,其实不然。母亲从没走出过家乡,这种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她自然也理解不了。但是听我说的多了,母亲也不以为怪了。
每当看到这边的山水风光,我都会想念家乡连绵的山峰,不用人为打理也可以绿油油的草地,各种不知名的花以及一片一片的池塘湖泊。北方的同学则会解释说,北方就是如此,气候干燥,不像南方的雨水,土壤适合植物生长。南方是随便撒撒种子都能长一大片,北方就不同了,连最平凡的小草都得精心栽培才行。
于是,很想回家,多看看故乡的山水,多瞧瞧父母的面容,多听听家乡的方言。但是,当坐上火车离家的那一刻起,故乡便再无春秋,只有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