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意外失手,我与“梦校”擦肩而过。带着遗憾和不甘,到L大学的历史系去报到。历史系在L大学的一分部,故事就从一分部开始。
01 一分部里的“圆明园”
据说许多远道的同学在新生报到前就已抵达L市,赶着第一天的新生入学人潮办完了手续。我因为是本省大学,离家也就两个小时的车程,在我们第二天中午找到指定地点时,人已寥寥。在历史系的横幅下,负责接待的老师和学长正闲谈,热情的学长带我们交完费返回接待点时,正好听说有一趟去一分部的班车,于是匆匆忙忙带着行李,我们上了车。
离开位于市中心的本部,车往L市的东部开去。街景逐渐荒凉,大约20分钟后,驶进了一个简陋的校门内。“这是我们一分部的教学楼衡山堂,后面就是学生宿舍楼”,一位学长介绍道,“目前一分部有历史、马列、哲学和法律四个系的本科生。去年从本部搬过来第一批学生,今年你们是第二批。每系一栋自己的学生宿舍楼,我们历史系人多,部分学生被分到了法律系的楼上。历史系每个年级有历史学和世界史两个专业,大约六十人,其他系每个年级三十人左右。”我抬眼打量着衡山堂和它后边四栋孤零零的宿舍楼。操场边,有一大片工地,竖着几根难看的水泥柱,半人高的荒草倒是长势喜人。可能是看出了我们眼中的疑惑,学长解释说:“这里原打算盖图书馆,地基打好后,经费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所以就这么荒着,大家都戏称它为一分部的‘圆明园’。现在,食堂划出了一半充当临时图书馆。”看着其貌不扬的食堂,我暗暗嘀咕:“这也叫大学,跟我高中也差不多嘛。”
历史系的宿舍叫“桂花苑”。走近前,我才发现每栋楼前有一个小花园,分别栽种着桂花、牡丹、迎春和丁香几种植物,这几栋楼也就分别被叫做桂花苑、牡丹苑、丁香苑和迎春苑,对应着历史系、哲学系、马列系和法律系。两年后,当玫瑰苑和芍药苑也建成后,中文系和新闻系也从本部搬过来了,一分部开始热闹起来了。
一开始,大家就桂花苑、丁香苑地叫着,当一则以“一分部发生斗殴,丁香苑包围了迎春苑”为标题的新闻在学校广播电台播出后,一分部的居民们就不淡定了。本来是挺简单的一件事儿,马列系与法律系学生在踢球时发生口角,双方都未占据上风,于是相约着晚上一起接着“切磋”。冲突是有的,毕竟年轻气盛,但也仅限于肢体接触,远没到斗殴的程度,但执笔者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对该事件大肆渲染,“劲爆”的标题给一分部的楼名带了也许暧昧色彩。本部的学生乐疯了,常在公开场合拿一分部的楼名插科打诨,好好的楼名就这样被玩坏了。慢慢地,我们开始拒绝用某某苑这个称呼。等我们毕业后,听说这些楼名还是被1号楼2号楼取代了。
一分部人少、安静,校外环境荒凉,倒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教学楼内都有每班的固定教室,不上课的时候都是空着的,所以不会出现找不到地方上自习的情况。一次,一位来自本部的朋友嘲笑一分部学生不够勤奋,理由就是晚上的教学楼看似空空荡荡的。当我带着他在楼内转了一圈后,他乖乖闭上了嘴。宿舍楼更是少有的“豪”。楼内每层两个单元,男生在1单元,女生在2单元。每个单元4个宿舍,每间宿舍4人,房间内书桌、书柜、衣橱、阳台一应俱全。单元中的水房和卫生间干净整洁。在看过北大、人大等学校的宿舍后,我更由衷感叹我们当年住宿条件的“高大上”。宿舍24小时不断电,于是就有了周末“双升”鏖战通宵的辉煌纪录。当然,只是偶尔为之。
02 焦虑与迷茫中的抉择
我所在的班级共有31个学生,来自全国22个省。算下来,每省只招一两个学生。班级的第一次活动,同学们用夹杂各地口音的标普介绍自己时,很是热闹。同学们熟络起来后,彼此打听,才知道我们这个班的学生都是被调剂过来的。入校的新鲜劲儿还没过,焦虑情绪却悄悄蔓延开来。如果一个专业没有人报考,那它的就业前景也不会太乐观,这是用脚趾头都能推断出的。
最好的解决方式当然是转到法律、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去,最不济也得去中文、新闻啊,毕业后至少能去杂志社或报社。当时班里用力最猛的有两位同学。一位是素未谋面的陈同学,他压根就没来历史系报到,据说“能量”巨大,开学后就直接转到经济系了,但他的名字在我们班的花名册上保留了整整一个学期。每次点到陈同学时,总会有人解释一句“转专业了”。到第二学期,陈同学的名字才从花名册上撤下。另一位是个朝鲜族女孩,她就没那么幸运了。努力了大半年后,无功而返。我们其实很同情她,本来汉语说得就不利落,一紧张还会闹笑话,我们就亲眼目睹过她在中秋节祝大家新年好的搞笑事件。可想而知,这样的中文水平读专业书籍有多困难了。历史文选老师是个冬泳爱好者,期末考试前在班里放话说如果我们去观看他的冬泳表演,会让我们全部通过考试。尽管半信半疑,我们还是在零下十几度黄河岸边跺着脚给他当起了热情的啦啦队员。遗憾的是,老师并没有兑现承诺,我们这位可爱的女同学补考了两次,才勉强通过他的那门考试。毕业后,这位女同学去一家外贸公司担任韩语翻译,我们悄悄替她松了口气。
调换专业不容易,大家只好另外想辙。系里领导为了稳定“军心”,隔三岔五拎我们去开会。在大会小会上,语重心长地强调历史学的重要性。一些学长学姐也被动员着来现身说法,以证明就业形势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严峻和悲观。表面上,我们频频点头,但心里清楚老师们不可能自乱阵脚。学长学姐在公开场合跟系里站在同一阵线,但私下却常建议我们最好辅修一个计算机、文秘、法律等双学位,这样以后的机会多一些,选择余地也稍大些。其实我们一直在困惑,像历史、马列、哲学这样的基础学科,虽说有它存在的意义,但学生数量真的不需要这么多,让那些真正喜欢的人去做就可以了,明知以后根本不会去用,却还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怎么看都有浪费的嫌疑。后来,这几个系开设了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等方向,也证明了我们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专业的设置还是要面向市场需求的,要跟着社会大环境去做必要的调整。
那时通识教育的理念尚未像现在这样普及,历史系除了敦煌学和民族学是国内的优势学科外,其他的研究方向并不很突出。L大学是西北著名高校,它的生源非常好。在短暂的焦虑与迷茫之后,同学们逐渐开始寻找自己努力的方向,对未来做起了规划。或选择辅修计算机、文秘、法律、旅游等专业,或利用课余时间去本部听经济、管理等课程,有立志报考研究生。等我们毕业时,党校、教育局、出版社、报社、检察院、法院、博物馆等,都有人去,也有选择在中学去从事教学工作,好几人考取了本系和外校的研究生。最令人惊喜的是,班里有两位同学通过了司法考试。现在,当年的同学大都已经成为独挡一面的骨干。有时,压力会转化为动力,毕竟,机会往往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