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虚拟情景再现:
1
老子看破红尘,不愿意苟活在这个乱世,决心隐居西方,于是辞去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骑着一头青牛缓慢西行。
行至函谷关,遇到关长尹喜。尹喜是老子的铁杆粉丝,非常崇拜当时的天下第一的大学者老子,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偏远的地方能够遇到来自首都的高人。
得知老子将要出关西行隐居,尹喜大为震惊,周朝第一人才的出走将是国家的一大损失,自己也将要失去心目中的精神领袖,于是以贵宾相待,再三劝说,无效。
尹喜,无奈之下,只得退而求其次,挽留老子多住几日,自己抓紧一切的可能向老子请教学问。并且一再请求老子写点精要的东西留下作为纪念,也好时时拜读。
老子被尹喜的软缠硬磨和掏心掏肺的真诚所打动,于是决定写点东西留给尹喜。
2
尹喜为了给老子创造一个写作的环境,特意安排老子居住在自己精心选址和精心设计打造的一座山地茅庐—《楼观》。
《楼观》坐落在秦岭深处的终南山,在老子那个时代终南山可是真正的原生态,山清水秀、花香鸟鸣、雾气缭绕一派人间仙境。这个环境正是老子进行思考和创作的最佳环境。
老子看着苍天、大地和周围的一切,几十年的学识、思考、感悟在内心碰撞激荡,写点什么呢?
3
尽管老子用了40年潜心研读了天下的所有书籍,看尽了世间发生的一幕幕大事小情,但是还是有一系列的终极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子。
眼前的万事万物,包括自己都是从何而来?将要去往何处?人为何勾心斗角?社会为何变成这个样子?人为什么那么的无力、无助、无奈?自己的美好想法怎么就不能成为现实?
4
经过苦思冥想,突然老子顿悟了。
老子认为:尽管我解答不了这些问题,但是有一个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就是眼前所能看到、听到、闻到、感悟到的,一切的一切,在其背后,一定有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主宰着这一切。
你看日月星辰各行其道,万物并作各行其道,就是张三李四每个人心里都有小道道,而这些道都是天然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就用这个人人都熟悉的,形象的“道”来给这个神秘的力量,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规律,起个名字就叫道,但这可不是普通的道啊!
我们能看到感知到的东西叫做名。比如小狗小猫都有名字一样,这是人们给他们起的名字而已,老外不是管狗和猫叫dog和cat吗?我就用人人都熟悉的这个“名”来代表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存在的状态。
以后我在本文中提到的道和名就都不是一般意义的人人都常说的道和名了。
5
其实道和名是分不开的,是一体的,他们都来源于同一个地方。他们是同源、同体、同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共同运动发展的。(这不就是后来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吗?)
至于在世界产生以前的无,是个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应该是一个混沌虚无的东西,反正是存在于,从没有到有的中间状态的前面,(现代哲学叫形而上的东西)。
说通俗点,就是在诞生这个世界之前的,那个不知道的东西或者说混沌虚无的状态,我就把它叫做无,世界产生之后的状态我就叫做有。
从无产生了世界,不就是有了吗?(和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倒是有点相似。)
至于世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个类似于: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留给后人去解决吧。我不去思考了,就是想一辈子也想不明白。
实践已经证明2500年过去了,到现在人类也没能搞清楚世界是怎样产生的。
欧美国家花费巨资在欧洲建立的大型粒子对撞机,对撞了10多年了,也没有对撞出“上帝”来。
6
我不能在此地久留,恐怕夜长梦多,我要赶快写点东西留给尹喜,然后赶紧过函谷关走人。
尹喜想探讨和穷尽宇宙社会人生的全部问题,要论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我又要赶时间,又不能敷衍应付尹喜,我该怎么写呢?
有了,我只能写最最根本的大道理、最最根本的总原则、最最根本的方法论。
这样就很快可以写完,具体的问题让他和后人展开探讨去吧。
我就紧紧围绕如下问题写;
1、世界的诞生是从没有到有的(无生有)
2、世界产生后的万事万物,都受内在的力量支配和具有外在的存在形态和运行方式(道和名)
3、人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同样受到自然法则的支配,人要服从于自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4、人想有所作为,就要了解自然法则并且要老老实实地按照自然法则去做(学习儒家做君子或者去建功立业)
5、人什么也不作为也可以,只需要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了。(老婆孩子热炕头,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6、对于既活得太明白,又不甘心做难得糊涂的人,想有所作为又做不到的人,怎么办呢?就像我,选择隐居逍遥自在,也是一个不错的人生选项。(做隐士、做道士、做和尚都可以)(当然,要想当和尚还要等到东汉以后佛教进入中国)
老子这么一分析,感觉用5000字来论述自己的这些观点绰绰有余。(现在一般一篇论文也就三五千字。)
在这种情景之下,老子基于以上的认识,很快就完成了5000余字,81章的《道德经》。
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尹喜喜获《道德经》,流芳千古。同时《道德经》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民族性格。
老子,继续骑着青牛,飘然西去,不知其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