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制定了一个最简单的锻炼计划:每天至少踢毽子200个。
户外锻炼的话,一般是早晨或晚上,如果哪天有事去不了就耽误了,踢毽子不用出门,在家里随时都可以,时间灵活。
假期前就开始踢毽子。办公室里久坐也很累,不知道谁拿去了几个毽子,几根跳绳,就用上了。一开始也踢毽子也跳绳,后来因为跳绳运动量大,跳不了几分钟就累得气喘吁吁,而且跳绳太扰民了,咚咚咚,怕楼下的上来找,就慢慢不跳了,以踢毽子为主。
一开始踢几十个就累了,没几天就能踢百十个没问题了,慢慢找回了儿时踢毽子的感觉,看来这童子功真是一生受用呀。
看到现在的孩子踢毽子笨拙的样子,我内心隐隐是有点不屑的,因为在我们小时候,踢毽子可算拿手好戏,尤其女生,人均踢毽子高手。那时候小孩子生活很简单,没有电视呀手机呀各种补习班什么的,踢毽子、砸沙包就是最好的游戏娱乐方式。砸沙包一年四季都可以,踢毽子则主要在秋冬季节,因为踢毽子要穿布鞋,最好是棉鞋。下了课,放了学,两三个人一约,热火朝天踢起来。
现在的孩子踢毽子没什么花样,我们那时候有讲究的,一般都是五摁十打。边踢边数数,数到五的时候,把毽子落在脚面上停一下,叫“五摁”,数到十的时候,身子往右一扭,右脚蹬地跳起来从左腿后面去踢毽子,叫“十打”,然后迅速调整到原来的姿势继续踢。这样踢毽子就多了几分技巧性和观赏性,不会单调乏味,越踢越有意思。技术提高以后还可以连摁连打,甚至三摁三打。看吧,打起来了,女孩子先把毽子踢高,然后灵活地扭身,眼睛盯着毽子落下来了,像轻巧的小鹿一样跳起来在背后一打,毽子直线上升,眼睛跟紧了毽子,看它上升、下落,又是轻巧地跳起来,打上去……就这样,眼睛的观察判断,起跳的时机,脚打在毽子上的准确度,配合得十分协调,十分完美,简直就是一种艺术表演呀。
如果仅仅自娱自乐,可能兴趣无法保证维持长久,所以我们踢毽子也引入了比赛机制,每次踢毽子都是一场小型非正规比赛。一人一次轮流踢,每次踢都是数着数的,记住每次踢到多少数,下一次接着这个数继续踢,这样累计,最后谁的数多就是赢了。我当时也就中等水平吧,输赢早就不记得了,只记得大冬天,踢毽子踢得满头汗,有时候踢得摘了围巾,脱了大棉袄。直到家里人喊吃饭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那时候,我们的毽子都是自制的。一枚铜钱,一把布条,一根棉线,就可以绑个毽子了。拿一根布条横着放,其他十几根布条竖着放在这根布条上面,把底下这根布条捏住两头并起来,从铜钱眼里穿过去再分开,紧紧贴在铜钱上,再和其他的布条合并在一起,最后用棉线在铜钱下面扎住布条多绕几圈,扎紧,就好啦。我还记得我用过的几枚铜钱有的写着道光、通宝之类的,都是家里抽屉里翻出来的,可惜后来都慢慢遗失了。没有铜钱,也有人用螺丝帽代替,好处是比较沉踢起来稳,坏处是单鞋的话砸的脚疼,而且不太好摁。后来还有的用塑料条代替布条,踢起来哗哗啦啦,感觉不太好。还有的家里杀了大公鸡,绑个鸡毛毽,总感觉重心不稳,还是喜欢踢原汁原味的铜钱布条毽子。
现在,找不到铜钱了,家里有铜钱的也不会用来绑毽子,都是值钱的古董了吧。毽子可以直接在商店里买,一水儿的鸡毛毽。鸡毛染成了红的绿的黄的,很漂亮。几片圆形带孔铁片和一个橡皮套代替了铜钱。我看了看我的毽子,铁片上还有六个核桃的字样,暗暗赞叹这个废物利用做的不错。四根大鸡毛的羽骨端先穿过几片铁片,再牢牢插进黄色的橡皮套里,橡皮套的顶端做成一个圆片,跟那些铁皮一样大小,这样,那些铁片上面有橡皮片挡着,下面有羽毛隔着,掉不了,橡皮片还可以在踢的时候不会把脚砸疼。设计真是巧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