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汉服复兴三年,早不是新人了,可时至今日我也不过是个初三刚毕业的学生,所做的事少之又少,但还是想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回忆一下自己走过的这些年,也算是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了。(今日立春,一年之初)
若如初见
我初一那年,因为一部古装剧热播,网络上大肆出现剧中服装,且频频打出“汉服”旗号。这本不是什么稀罕事,大多古装影楼都喜欢说自己是“汉服”那时的我也就这么相信了。直到有一天在空间里看到一位朋友的科普,图文并茂的介绍了汉服,并且与古装影楼进行了对比。印象深刻的记得那时候的汉服图片,不十分华丽,但是端庄,自然,又飘逸灵动,相比较而言,影楼的服装美则美矣却少了一分素净和自然,显得过于华丽和夸张。那时喜欢传统文化的我一下被它吸引,汉服这个词也悄悄记在心里。
后来我查了大量资料,知道了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而不是汉朝的服装,更加不是复古和穿越。也见证了几千年来它的辉煌。上衣下裳,襟带天地,穿越千年而来,却未曾蒙上历史的尘埃,这本是我们民族最为显著的标志。然而,我也目睹了它的无奈的衰亡。时代的交替停在了1644年,清军入关。灰黑色的背景下,一个民族的文化无可逆转的消亡。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与泪凝结成史书上斑驳的字迹,而那些鲜活的人事也已化作一抹剪影,再难触摸。留给后人的不过一声轻叹和一件从时间的夹缝中艰难留存下来的残破的衣裳。从那时起,我决定参加汉服复兴。我不能看着曾经的衣冠尚国把t恤衬衫当做自己的民族服装,不能看着华夏衣冠流落异邦。更不能容忍曾经的礼仪之邦变成如今这般模样。没有什么能埋葬一个民族的文化,残酷的杀戮不能,时代的潮流亦不能。我要用手中的笔和自己的声音唤醒懵懂的人们,以汉服为媒介,让传统文化回到我们身边,将宝贵的民族精神重现。
道阻且长
汉服复兴的路很长,很难走,这我知道,但没想到会这么难……
毕业典礼那天,我鼓起勇气穿上汉服,却在出门前被家长调侃,说我这是要去唱戏,我笑一笑,没有反驳。清军入关后颁布特发衣服令,而民间却也存在十从十不从的规则,其中一条就是优伶不从。戏子身份卑微,且戏中所讲多有前朝之事,不穿前朝服饰没法演,由此才得以保留汉族服饰。我无法反驳。一个民族的服饰以这般卑微的方式留存下来,这无非是莫大的耻辱,可我还是庆幸,若不是这样,它是否已经消失了。
穿着汉服走在路上是一种奇特的体验,我从来不知道长相平平的我能这么受欢迎。从我身边走过的人们少有不回头的。路边喝茶的老人家问我是否有表演,我摇头,说民族服装,不必表演才穿。老人家问我民族,我回答我是汉人。其实那天,我真的有表演,不说只是怕被误会。我是哪个民族,呵,常有同学为了少数民族的加分而希望自己不是汉族人,却不知我是多么因自己的民族而骄傲。
后来学校元旦晚会,班级出节目,我和班里的朋友组织话剧《汨罗魂》却在给老师审核时被告知要改剧本。我不解,老师说文言剧本同学们听不懂。我无言以对,剧本不算是文言,只是加入了楚辞的半文半白罢了。排练中有同学提议加搞笑元素,我答应考虑,却在事后毫不犹豫的将这个建议抛在了一边。我可以对不起那位同学,却不可以对不起屈原,不可以亵渎那样一段沉重的过往。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对历史怀有敬意。表演那一天,台下有人起哄,强行更改台词,台下笑声不断,我站在台上不知所措。表演结束,掌声热烈且长久,我匆匆下台,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我不理解他们的轻蔑,他们也不曾懂我的执着。
与子同袍
我就这样在汉服复兴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孤身一人承受着来自大多数人的不理解,可即使这样,我也从未想过停下或回头。我觉得这样也不错,或者说我认为这一切都值得。可是有一天,汉服界的一位同袍却和我说我们这一次的汉服复兴是失败的。我虽不同意,但还是耐心的听他把话说完。只穿服装,不学文化,浮于表面,缺少内在。这些我不想承认,却不能不承认。他说失败一次也是好的,让后人吸取我们的经验教训。可是,这一次的复兴离汉服的消失已过去了三百年,你能确定下一次复兴是什么时候吗,十年,百年,还是更久?或许我们能等着后人来做这些,可是我们等得起,那些即将消亡的文化呢,他们还等得起吗?我想了很久,我觉得,一切还没有结束,现在就说失败是否早了些?我今年十六,我的人生还很长,我是否还能改变些什么,哪怕只有一点点。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我是否能带领着他们一起走上这条路,一起试着完成“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目标。
或许五年,十年都太短,那一生够不够?想法虽然天真,但未试过怎么知道不行。若我只要有生之年看到穿着汉服的同袍们都熟知历史,了解文化,身体力行的继承民族文化,这样是不是容易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复兴,道阻且长,然,我不悔,亦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