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待了有一年了,时间过得好快,转瞬即逝。
刚下载简书的时候,我从没有想过要定什么目标,也没有看过别人介绍的签约的条件,什么多少粉丝多少赞,写同一类型的文章等。
刚写的时候四处碰壁,经常被各个专题秒拒,说实话,除了自己文笔拙劣之外,也怪自己没有好好对比和分析各个专题的异同。
那个时候有几十个浏览量和零零星星的几个点赞数都开心得不得了。
大概感性的人都挺容易满足的。
单纯的写确实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一件事。甚至我们不用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当然,既然发布出来了,说完全不在意,也是显得虚伪。
活了20多年,我羞愧得承认我真的没有看过书,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骆驼祥子》,高中的时候,我花8块钱在小镇的书店买的。
我读得最多的是语文课本,那和其他人的课本没有任何的不同。
我也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我喜欢写信,写情书也能洋洋洒洒。
周国平说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那么这个习惯会受益他一辈子。
他还说写日记是一个练习文笔很好的方式,如果从初中起就开始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长大后写不好都难。
然而我除了吃饭花点钱,从没花过钱在看书上,那时我不明白看书是对自己的增值,我忙着高考和自卑,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增值。也没有写过日记。
但我在学校的时候作文经常是范文,征文每次都获奖,同学们都认为我文采好,我为此习以为常,大概苦难造就了我在写作方面的一丁点儿天赋。
回过来看过往的苦难,似乎也不算什么,那些命运赋予我们的所谓的灾难,不可避免,过去了,也就真的过去了。
加入简书以来,我开始懂得了看书的重要性,也开始给自己买书来看。
很庆幸我没有选择畅销书,而是看诸如安妮、余华、周国平等作家的作品。
选择什么样的书都在于自己,对自己有用的就是好书,周国平也说过:自己不喜欢的书没有读的必要。
借着自己的一些经历,截止到目前为止,写了167篇,突然间感到山穷水尽、油尽灯枯了。
同时我发现我不再像以前那般纯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会在意选题,会在意内容,会在意表述方式,在意浏览量,也在意一系列的数据。
最近写影评颇多,我开始问自己这样粉丝会喜欢吗?
可是我忽略了影评里的话其实就是我的价值观啊和所想要表达的一部分东西啊!
我开始认识到写到一定的时间后还没有成绩就应该反思。
在简书仅仅写了12篇文章就签约的作者去年的茶,挺让我震撼,如果说做什么事坚持就会有回报,那他完全凭借的是实力。
他说作为一个作者应该有风骨,他不愿意《穷山恶水出我妈》这篇文章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理由很简单,他不想消费自己的母亲。
他也在文中提到自己看书看得入迷,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都泡在书里。
细读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他独特的风格,这跟他长年累月的积累分不开。
他应该是可以体会到宋朝诗人黄山谷的那句“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意义。
写着写着内心就变得不纯粹了,开始想着加入付费社群,看看群里的伙伴们是不是有什么过人的招数,也想借鉴一二。
殊不知根本没有捷径可走。所谓的群,也不过就是千篇一律的分享文章,如此而已。
我不知道带着目的写作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有人强调耕耘,但说实话,每天写些不关痛痒的小诗,我也觉得没有意义。
有人每天写很多篇诗歌或者随笔,点赞数五六千,粉丝两三百,关注数三四百,数据不能说明什么却也能说明什么。
我知道,每个人想要的不一样。
有人强调要有针对性的写,可早日签约,我承认我是有个签约梦,但我愿意写我内心想发出的声音,哪怕只是一篇影评,有人觉得娱乐八卦没营养,但那是我看过之后的感受,是我心底想要发出的声音,我想写,所以记录下来,哪怕没有阅读量。
写作是永无止境的实验,也是一种习惯。
我自问没有哪一种习惯能让我坚持一年。
在感到没有任何进步的时候,突然看到周国平的说:写作是精神生活的方式之一,写作是为了自己而写,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排除功利的考虑,只写自己想写、喜欢写的。
唯有这样,才能拥有自由的心态。不为发表而写,不为功利而写。
他说真正的写作是从写日记开始的。
我突然明白,想太多会牵绊住自己,还不如简单的“我笔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