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那会儿,语文老师强制要求每个人写日记,没有字数限制,定期检查。整整三年,对我来说简直噩梦,哪怕没有字数要求,就是写两三行也能当凑数。可是越往后越越疲于应付,丝毫无法体会写文的乐趣。
班里一小女孩,那种下雪天要张开双臂扬起脸奔跑,还要吟诗感慨的诗情画意妹子,她属于真正享受文字的那一小撮,写文章下笔流畅,感染力极强。
然而事实是,不止写文,天赋的那1%让这件事“开始着手做”的难易程度就不一样,对于他们提笔就能将所思所想表达的恰如其分,而我们完成这个过程则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同时承受更大的写作压力。
年纪小的时候不喜独处,爱扎堆,后来年纪大了,学会了和自己相处真正享受开始这个过程,这个时候人的五官变得敏锐起来,内心的声音越来越多,看过的书,作者表达的情绪和观点丰富到它们必须跃然于纸上才停消在自己脑海里乱撞,有时是个旁观者,观察身边的小细节,或者听别人的故事,这些捡到的宝贝要通某种方式好好保存,把玩过就扔实在太可惜。
初中毕业到现在6年光景,终于有了要写文的念想。
我没有那1%的天赋。写一篇文章这个过程漫长而煎熬,从构思框架到着手写,对每句话的遣词造句的斟酌,再加上是个“脆弱的完美主义者”,还有大部分来自对自身的否定和质疑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最后还能完成篇文章实属不易。
但是写作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一项最重要的能力,文章的好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整的经历了一次创造,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干扰下完成了创作,拥有了创造者之心。
对于写作,有一万人动了想写的念头,最终真正动笔的不超过三分之一,能坚持写超过5篇的人连百分之五都不到,那一大部分人被这个艰难的过程的挡在门外。
所以哪怕文笔再糟糕,能将这件事持续坚持下去就成了这群人中的佼佼者,天赋不天赋的管屁啊,动笔写!
想和别人分享的话题、感受、你的喜怒哀乐,或者听别人的故事,以前的表达方式是说,现在又多了一种选择:写下来
忘掉文笔这件事。过分追求文章语言华丽,写作过程中时不时回过头找漂亮字眼,反复调整句子结构,很大程度阻碍文章自然流畅,最好就是怎么想的,下手就那么写就好,虽然就是个小平房,但是四平八稳能站得住脚,文气贯通,顺遂心意。
注意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逻辑能快速准确的构建文章结构,帮助充分的思考,文章中心明确,论点充分,有框架的进行写作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中途中断无法衔接。
推荐两本书:
学习是为了更有效的社交。把自己的文章通过平台发布,参与到该领域的群体交流中,除了能促进自己更好的成长之外,因为兴趣相同有更多的话题和共鸣,彼此之间比只是几个形色各异的陌生人坐在一起推杯换盏的社交方式要高效的多。这也是我为什么参加写作群的原因。
万事开头难,完整的应该是——万事开头难,中间难,熬到最后更难
如果凡事都只是想想就作罢了,不如多刷两集剧,无知其实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