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王利珍坚持原创分享第570天
最近两年,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很深的感受是,特别是对咨询专业书籍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悟得更深更透。
前几天的咨询总体感觉还不错,但总是隐隐觉得哪里不是太舒服,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
今天晚上的读书会,当读到对咨询目标的定义时,突然顿悟到那次咨询的问题所在了。也更明白那次咨询中来访者那一刻的犹疑和停滞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突兀了。对目标没有进一步具体化。
“孩子爸爸有些什么不同,就是支持到孩子了?”“当支持到孩子时,孩子会有什么不同呢?你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什么不同呢?”
“如果孩子的爸爸达到你期望的方向,满分是10分,相反是1分。目前的状况是几分呢?何以是这样的分数他都做了什么,让你给打这样的分数呢?”“你比较满意的分数是几分呢?在分数的提高上你能做些什么呢?”
目标是具人际互动情境及行为动态历程化细节描述的。由于当事人乃隶属于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总是与当事人的生活相互影响,因此当事人改变也一定发生于社会系统与社会互动中。
所以,这些问句的提出会让当事人自己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当来访者自己能有所觉悟和作为时,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就找到了例外。解决之道即存在于例外之中。
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这些状况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读书会给我们理论支持和依托。解决之道蕴于其中。而没有理论支撑的学习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很快枯竭。
没有实践,很难有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而没有读书,可能只是自己对问题的臆测,解决方法也是经不起考量的。
所以,读书和实践,相得才能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