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第17集,李承邺被正式加封为太子,入主东宫。李承鄞与小枫的关系,也进入到了各自名分已定、最遥远不可及的距离中。得知自己终将嫁予宣德王的小枫,在揽月阁中,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独坐静处,好生无聊。难道,我就要和一个我对他有很强的抵触感、戒备心的陌生男子朝朝暮暮,共渡一生了吗?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数竿修竹伴萱草,别魂迢递为君销。
在听完米罗给她介绍的上京城三宝以后,小枫奇道,“鸣玉坊是什么地方?”
米罗答道,“这鸣玉坊,可是上京城中最有名的艺馆。”
小枫哪里能听得懂艺馆这么含混的说法呢?她下意识地就以为那里是可以看歌舞表演的地方,于是小枫吃货的本性又表露出来了,她便问道,“那那里的酒菜好吃不?”言下之意,便是我也想去那里一边吃酒,一边看歌舞。
米罗笑道,“正是因为他们那里的酒菜不好吃,所以那里的客人哪,会过来点我这里的好酒好菜,过去吃。”
鸣玉坊和米罗酒肆是对着门做生意,这么近,当然要互相帮衬了;对去鸣玉坊的客人而言,鸣玉坊的酒菜不好吃,他们自然就可以派人到对门的米罗酒肆来,点好酒好菜过去吃。米罗酒肆的生意也沾了不少鸣玉坊的光。
这里是对原著小说的改编,小说中,鸣玉坊的酒菜可是一绝,小枫带着裴照去逛鸣玉坊,就是因为自己饿了,想吃鸣玉坊里的酒席,尤其是用波斯香料调制的鱼脍,顺便想让裴照见识见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明月姑娘,才非拉着裴照来的。结果把裴照吓得半死(他没想到太子妃竟然是风月场中的常客),还把太子醋得半死。
小枫奇道,“那为什么酒菜不好吃,还那么有名啊?”小枫觉得,一个表演歌舞的地方,没有好酒好菜,难道客人干看着吗?还要派人来你这里点菜,不嫌麻烦啊?鸣玉坊这名声,到底从何而来?
米罗笑道,“那个地方酒菜好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的姑娘个个是色艺双绝,这可比好吃的酒菜更能吸引男子。”
小枫终于恍然大悟,“哦……”她点了点手,道,“是……那种地方……”小枫终于知道了,原来是妓馆啊!只是挂着个艺馆的名头而已。
米罗也立刻点了点头。
这里可以看出小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性子,作为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她竟然知道什么叫做妓馆,还丝毫不加掩饰地说了出来,是多潇洒跳脱啊!要是瑟瑟听到别人说鸣玉坊是这样的地方,她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冒犯的。
编剧又派米罗及时介绍了明月姑娘,她可是本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配角。米罗说,“那里的头牌呀,叫明月姑娘,千金难买一笑,只卖艺不卖身,平常的老百姓想去看她一眼,那可能得,排上好几个月的队啊!”
1.米罗强调,明月姑娘可是千金难买一笑的主儿,而且是名满京华,一呼百应。
编剧之所以强调明月姑娘是千金难买一笑的主儿,是因为编剧实际上在故事的结尾处,把明月当作了小枫的分身。明月和小枫一样,都不得不和伤害自己亲人的男人在一起,皇帝虽然只是把明月当作是已故顾淑妃的替身,但是对她也是比皇后、比高贵妃真心些的。明月姑娘“千金难买一笑”,也就是在李承鄞面前的小枫也是“千金难买一笑”,徒然地叫故事结尾处的李承鄞,满心想要讨小枫欢喜,眼巴巴地瞧着小枫对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很好,却“顾计不知所出耳”。
2.米罗强调,明月姑娘是只卖艺不卖身,这实际上是在强调,明月姑娘高雅脱俗的性情。那么多男人慕名而来,假如明月姑娘愿意,她随时可以“从良”,嫁给一个仰慕她的世家子弟为妾,但是她宁可“陷身污浊”,也不愿被世家子弟轻辱,只想凭着自己的技艺生活下去。
编剧在这里及时埋下了伏笔,那又是为了什么,让“卖艺不卖身”的明月姑娘,愿意委身于人,侍奉皇帝了呢?自古侠女出风尘,明月当然不是在贪图皇帝的地位,而是为了她眼中的大义、父辈的世仇。所以说,当到了故事的结尾,发觉皇帝才是自己最大仇人的明月,才那样决绝、刚烈地死去,成为了对皇帝的致命一击。
米罗这么一说,小枫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小枫道,“是吗?”又转过头去,对阿渡说,“那我们得去看看。”
原著小说中,根据隐藏情节,小枫是花了大价钱才见了明月一面,可是她就是想见识见识这位明月姑娘,没有丝毫轻薄之处,明月一下子就明白了,小枫是个姑娘。小枫与明月的关系十分要好,她们是坦诚相交,结拜作了异性姐妹。后来,明月入宫为妃,来探望关在康雪殿里的小枫,小枫还打趣她说,“幸亏李承鄞不要我了,要不然我还得叫你母妃,这也太吃亏了!”
米罗笑道,“那儿只接待男子,不欢迎女子。”
小枫瞧着阿渡,不安道,“很明显吗?”
米罗继续笑道,“明月姑娘阅人无数,也没有什么事情,瞒得过她的眼睛,没准儿闹到你叔父哪儿呢?”
1.明月不像小枫的地方,就是她更有心机,她才不会被皇帝随随便便就哄骗过去,所以,她才知道,皇帝对她保证的,一定会放过她的父亲是假话;她才能认清皇帝的冷血无情,最终决绝赴死。
2.之前小枫说过,她来上京,是来投奔叔父的。米罗可做过细作,她哪里会被小枫临时扯出来的谎给骗过去啊?于是,她又说出“没准儿闹到你叔父哪儿呢”来试探小枫,结果小枫一下子就上了钩,都忘了她说过她来上京是投奔叔父的话了。不过,这也无伤大雅,毕竟,小枫天真无邪,又不会害人,米罗也是真心与小枫这个同乡结交的,她也没十分放在心上。
高震气冲冲地从鸣玉坊里出来,怒道,“下次我要再见不到明月,我就让你这鸣玉坊关门!”说完,他还把米罗送来的美酒给掀翻了,骂道,“我要的不是酒,是明月!明月!”然后,拂袖而去。
老鸨无奈道,“这明月的心气也太高了……”
是啊,高震可是权倾朝野的高相的儿子,在上京,这可是首屈一指的人家了,明月都看不上,不肯见,所以老鸨才觉得明月这是心气高,连高相儿子的面子都不给,她还说不得什么。
可是事实上是,明月之所以不肯见高震,是因为明月是陈征的女儿,明月以为,高家是当年灭陈家满门的仇人,明月亲眼见着生母死去,死里逃生的她,怎么可能给仇人好脸色呢?这实际上是在埋明月最后在宫中自杀的伏笔,在明月知道灭陈家满门的罪魁祸首是皇帝而非高相,而她竟然委身事敌还怀有身孕以后。
小枫听到动静,立刻出门看到了这场热闹。在小枫只顾着看热闹的时候,阿渡扯了扯小枫的袖子,示意小枫很晚了,咱们该回去了。小枫才反应过来,便跟米罗告辞了。
米罗是真心想要结交小枫的,她不舍道,“那……你们经常来。”
小枫做出一副浪荡公子哥儿的模样,轻轻刮了刮米罗的鼻梁,笑道,“你这儿酒这么好喝,人又这么美,以后本公子自然会常来。”
米罗也立刻上道地给小枫行了一个万福礼,“多谢大爷照顾!”
女鹅啊女鹅,你要不要这么有趣呢?虽然做出一副唐突佳人的模样,可是天真无邪、又一笑倾城的你来做,就绝没有一丝不正经了,反而让我觉得,你可真是一古灵精怪的小可爱啊!李承鄞爱你,不是没有理由的。(李承鄞骨子里就是个抖M患者,就等着你来调戏他呢!他来给你献宝,你若肯调笑他一下,他只怕会和米罗一样,端端正正地给你作个揖,再说一句,“多谢太子妃赏我面子。”)
小枫前脚走了,裴照后脚就登了场。编剧再次暗示,是太皇太后默许小枫出宫,又派裴照来暗中保护小枫的,这和后来的李承鄞一模一样。(裴照此时负责戒备皇宫,尤其是太皇太后的寿仁宫,尚未被调回李承鄞身边。)
见到裴照来了,米罗一下子就愣了,她再也不是那个前一秒还对小枫行万福礼、与小枫调笑的酒肆老板了,她变成了暗恋一位公子的闺中女子,吃惊道,“裴将军……”
裴照一直瞧着小枫离开的方向,因为裴照一直爱慕小枫嘛,他听到米罗叫他,才转过头来,问道,“还在为西州王做事吗?”
裴照知道米罗曾经做过细作的事,所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失忆的小枫会不会受到来自西州的米罗的影响,他才这么问米罗,你是不是还在为西州王做事,你会不会别有用心地告诉小枫一些消息。(假如米罗愿意,她那么聪明,当然能弄明白小枫是不是失忆了,进而帮着西州王实施他的计划。)
米罗道,“西州和豊朝都已经和亲了,我这小小的细作,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米罗的这句话当然是真的,就算她还肯做细作,西州王都派公主来和亲了,西州和豊朝结秦晋之好,我又有什么动机去帮西州王去探知机密牒报呢?
米罗的这句话还说明,此时的米罗根本就不知道小枫就是西州的九公主,至于她何时知道小枫的身份,还得往后看,不过,裴照来保护小枫,肯定给米罗提供了线索。
裴照“嗯”了一声,米罗出于对裴照的情意,便嗫嚅地问道,“将军,许久不见,要不进屋,让米罗陪您喝酒聊天?”
裴照瞧了米罗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当然是追小枫去了。
米罗是又失望,又无奈,“这个木头,还是那么的不解风情。”
1.米罗虽然看起来对这别的男性客人风情万种,但是对着自己真心喜欢的裴照,反而笨嘴咋舌起来,她再也不是那个谈笑风生的酒肆老板,才这么没有底气地邀请裴照来喝酒。
2.裴照头也不回地走了,一是因为他本性如此(他这个人,只有在对着小枫的时候,非常有耐心,又非常细心,对着其她的女人,都是不苟言笑的),二就是他职责在身,也不能饮酒,三就是他把米罗当做朋友,才这么随性地对待她的。
3.米罗后来肯定反省过,如何让自己心爱之人喝下自己的佳酿,才有了后面她拿小枫的消息来胁迫裴照饮酒的情节。
顾剑的身体基本康复以后,与救自己一命的那位丹蚩的老先生作别,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先生行了一个中原的礼,老先生也嘱咐他道,“小伙子,一路保重。”(在这一场景中,我终于get到顾剑的颜了,男二号其实很帅,只不过,在这部剧中,我还是最偏爱裴照,不喜欢李承鄞和顾剑。)
这里有2个细节。1.从老先生的话里可以知道,顾剑是想要回中原来了,他想要到小枫生活的地方去。
2.顾剑走之前,老先生送了他一套丹蚩的衣裳,就是顾剑此时裹在身上的那件外裳。这个暗红色是只属于丹蚩的颜色。小枫在丹蚩的时候,穿的虽然也是红衣,但不是西州的正红色,而是这种暗红色。后来,小枫和顾剑“私奔”,在竹林里的时候,小枫坐着的那条毯子就是这种暗红色。编剧借不同的颜色,暗示小枫所经历的不同情节,所拥有的不同心境。
这里出现了一个看似十分讽刺,实际上却很现实的情节,就是明明顾剑是屠灭丹蚩的凶手之一,但是精通医术的丹蚩平民,仍然救了他一命。原著中也是这样,丹蚩被灭族以后,小枫和阿渡藏在天亘山中,像野人一样,后来,冒险下山,遇到了朔博的牧羊人。他以为小枫和阿渡是被屠灭的丹蚩族中幸存下来的女人,非常同情她们,便煮化了雪水给她们洗脸,又给她们热热的羊奶喝,烧好的羊肉吃,还主动告诉她们,中原的大军已经往南撤了,几千丹蚩族人逃了出来,逃到了更西的地方,你们可以去那里找自己的族人。
其实朔博也是屠灭丹蚩的一方啊!作家写这样的情节,编剧补写这个情节,不过是在告诉观众,朝廷和平民本来就是两个概念,可能朝廷与朝廷之间是宿敌,但是各自的平民之间却人性尚存,有同情心与同理心,会互相搭救。所以说,国家会改朝换代,可是平民却会永远存续下来。顾剑被朝廷利用,最后只会万箭穿心,可是一无所知又心地淳善的丹蚩平民,却会救他的性命,哪怕顾剑因为屠灭丹蚩而不配得到丹蚩人的救治。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为肆无忌惮的权力所用呢?小枫的悲剧,就是起源于她逃不脱权力的荫蔽;而顾剑的悲剧,也起源于他曾经愿意为了所谓的父仇,被权力所用。
忠王递了牌子,想要面见陛下。陛下听到忠王给自己行礼,把自己手里的奏折丢了出来,不快道,“免礼。”编剧靠陛下的这个举动,暗示了皇帝的心境,他知道忠王是为了什么来的,他一点儿也不想立太子。
陛下道,“太子才去世了几个月,你们为什么那么着急要朕立储?是不是觉得朕已经老了,身体不够健康,非要立太子不可呢?”
1.皇帝为什么不想立太子呢?这是所有皇帝的通病,就是掌握最高权柄的人,内心对自己拥有的权力极端不自信,会猜忌所有人都是反贼;也不愿与别人分享权力——他怕立了太子,会撼动自己唯吾独尊的地位。
2.皇帝为了给自己不肯立太子找借口,便抛出了两个理由。一,先太子刚刚去世几个月(从时间轴来看,应该是半年左右),为什么来催朕?二,皇帝当然不是觉得自己年老,拥有权力的自己也不怕大臣们说自己年老,所以他才说出了一个最不是理由的理由——你们是不是觉得朕老了,好像随时要驾鹤西去一样,才逼着朕立太子?
3.当然,皇帝说大臣们以为他年老,身体不够健康,也暗示了皇帝内心的恐惧。因为传统社会最高权力集于一人,那么,拥有权力的那个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他权位的稳定与整个国家的国运。最高权力为一人所有,非但是皇帝个人的灾难(只要他身体不好,所有人都会弃他而去,正如故事结尾处的样子),也是整个国家的灾难(全天下的人可能因为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与否而遭受朝局突变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因为无法实现最高权力的合理、和平的交接、过渡)。
4.忠王一党是拥护宣德王的势力,但是,他们不够通透,不像高相,面上顺皇帝的心意,实际上却有自己的算盘,把持着整个朝政。忠王一党只知道一味地在皇帝面上表达自己这一党的主张,维护自己这一党的利益,就是要把宣德王拱上太子之位,这引发了皇帝的不快。
忠王行礼道,“陛下,臣绝无此意。太子罹难,臣和同僚们一样,悲痛万分。只不过我朝和丹蚩一战后,西境各国人心不稳哪!如今我朝与西州联姻已定,西州九公主也入我朝数月之久,只是太子之位迟迟未定,这九公主的婚期也一拖再拖。臣担心长此以往,会令西境各国人心不安。”
1.忠王及时向陛下表了忠心,说他绝没有怀疑陛下健康的意思,更不敢诅咒陛下。
2.忠王不忘表白自己对太子罹难的痛心,做出一副我也不希望看到先太子过早过身的悲剧,以掩盖他们曾经假借丹蚩人的名义,刺杀先太子李承稷的事实。
3.忠王为了达到劝陛下立太子的目的,不忘以太子与九公主成婚,可以安抚边疆这一陛下所看重的效果来劝导陛下,好像是他一心奉公,绝无私心一样。
皇帝一听到忠王假惺惺地说他也为了先太子罹难而痛心,就立刻不高兴了,于是他露出了阴寒的目光,面色如霜。明察秋毫的皇帝,早就从假巴吐尔的身上,得知宣德王才是残杀先太子的凶手,他那么偏爱先太子,当然很愤怒。但是为了他自己的权位,他又不得不留下宣德王,还要立宣德王为太子,免得高相一党在朝中独大。
可是,当听到忠王说到太子和九公主完婚,可以起到安抚边疆的效用时,皇帝就冷静下来了,陛下开始思量整件事的前因后果。他知道,他早晚都是要立宣德王为太子的,为了朝堂的稳定,为了能让豊朝与西州早日联姻,宣德王是早立早好。
下定了决心的陛下,做出了一副我已经被你说服,愿倾听下意的姿态来,问道,“这样忠王,你觉得几位皇子中谁更合适?”
陛下当然知道忠王拥护的是宣德王,他这么问,不过是在试探,忠王是不是听从宣德王的指令,来逼他立他为太子的。若忠王足够聪明,就算他不说要立他的政敌高相所拥戴的李承鄞为太子,也应该说这是陛下乾坤独断的事,我哪有什么发言权。
忠王当然不够聪明,他心里只有自己这一党的利益,听到陛下问自己的意见,立刻不管不顾地说,“自古以来,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皇后娘娘又无子嗣,这二皇子在诸位皇子中,是年岁最长的,此次与丹蚩一战又立了战功,在诸皇子中威望颇高。二皇子有勇有谋,且德才兼备,臣以为,无论是立长还是立贤,二皇子都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1.忠王为了劝陛下立宣德王为太子,先说了从古至今,“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的规矩。他说,既然皇后娘娘没有子嗣,皇长子又早逝,就该让最年长的宣德王做太子。
编剧在这里及时埋下了李承鄞一心想要立小枫的儿子做太子的伏笔。小枫是李承鄞的正妃,将来李承鄞登基,假如小枫活着,她必是要做皇后的。唐朝皇室,本身就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根据匪我思存写小说的初衷,李承鄞的原型是李世民,那么小枫的原型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身上就是有胡族血统的,她的儿子就曾经被立为太子),唐朝又包容开放,也不会因为小枫是外族人而歧视她的儿子,绝不肯立小枫的嫡子为太子。再加上李承鄞对小枫的钟情,如果小枫肯生下他的儿子,他必会好好教导这个嫡子,不会在其他儿子的身上寄托任何希望(我甚至怀疑假如小枫肯生下李承鄞的儿子,李承鄞愿不愿意让其他的妃子生下他的儿子,书鄞就是只有一子一女的)。事实上却是,天神为了惩罚李承鄞,不会让小枫给他生下任何子嗣。
2.忠王说,宣德王在丹蚩一战中立下了战功,有勇有谋,十分难得。只不过,这句话水分很大,皇帝也不会相信。皇帝知道,宣德王手里有二十万大军的指挥权,砍下铁达尔王头颅的战功还是被没有军队指挥权的李承鄞得了去,他才是真正的有勇有谋。
3.忠王说,宣德王在诸皇子中威望颇高,这句话也是谎话。陛下当年就做过皇子,当然知道皇子之间为了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的事实,何来皇子之间心悦诚服之说?
4.忠王说,宣德王德才兼备,在陛下听来,这更是讽刺,是什么样的德才兼备之人,才会派人去刺杀先太子,自己的亲哥哥?他连亲哥哥都能杀,只怕对自己这个父皇也没有敬畏之心。而李承鄞,把猎物献给先太子的母妃慧贵妃,才是真正的有情有义,德才兼备。
在忠王说到“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这一句时,导演给了站在一旁的曹芨一个轻蔑地看着忠王的镜头。因为曹芨是陛下的心腹,他对忠王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陛下对忠王的态度——原来,你是想要为宣德王说好话啊!
在忠王喋喋不休地为宣德王说好话的时候,陛下一直在一旁冷着脸,暗示了陛下此时的心情。他是真的看不惯宣德王,他对立宣德王为太子之事,十分不忿,但是,为了自己的权位,他不得不这么做。
不过,陛下喜怒不形于色,他怎么会对忠王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呢?陛下沉吟道,“朕会考虑的,忠王,你先退下吧。”忠王终于告退了。
忠王这样的人,宣德王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在朝廷中混得风生水起,不过是因为陛下需要他们制衡高相罢了,他们本身是才不配位,德不配位的。编剧在这里,暗示权力被一人垄断后的必然结果,皇帝会为了自己的权位,会去做很多不利于黎民百姓的事。皇帝难道不知道,他立残杀手足的宣德王为太子,是在支持一个暴虐之人登上帝位吗?宣德王连手足都会杀,还会爱民如子?
但是皇帝就是喜欢他身上的这份狠辣,在皇帝眼中,这才是一个皇帝该有的样子。在我这个普通人眼中,只会觉得阴森恐怖,我又不是皇帝,我也不想当皇帝,我是被皇帝杀的人,为什么要为皇帝着想?在我眼中,当然是普通平民的利益更重要,作为被统治者,我才不会具备统治者的意识,说什么皇帝也不容易,应当体谅。对李承鄞,也是如此。我难道还要体谅一个烧了承天门的李承鄞吗?他因为火烧承天门而让小枫恢复记忆,最终彻底失去小枫,才叫“因果轮回,报应不爽”,我是只会叫好的。
下定了决心立太子的皇帝,听完了忠王的意见,又来征求高相的意见了。毕竟,高相与忠王是整个朝廷的两大山脉,谁也忽略不得。
与忠王主动递牌子请见相比,高相可就沉得住气多了。陛下是主动请高相进宫,而且,还是打着他与高相一同饮酒的名义,这些,都代表着陛下对高相的态度——相对于一根肠子到底的忠王,陛下其实对高相是更拿不稳的。
陛下说,“我们好久没有在这里一起畅饮了。”说着,陛下就举起了酒杯,道,“来,朕敬你。”
高相也立刻恭恭敬敬地应和道,“谢陛下!”然后,陛下和高相一同饮下了杯中之酒。
1.此处出现隐藏情节。陛下说,“我们好久没有在这里一起畅饮了。”言下之意,他们以前曾经多次在这里一同饮酒。根据后面的情节,高相也是扶立陛下登基的重要助力,他和顾如晦、陈征与陛下的交情其实差不多,只不过地位不如顾如晦罢了。这里也许是多年前陛下与顾如晦、高于明、陈征一同饮酒的地方,陛下想要借着自己当年与高于明的情意,来为自己征求高相的意见做铺垫,打消高相的顾虑。在陛下看来,高相只怕不会同意立宣德王为太子。
其实,皇宫之中的人,对这一套以特定的场所、特定的物品来引起对方的注意,打消对方的戒备心都耍得炉火纯青(小枫当然除外)。李承鄞为什么要带着孔明锁来劝小枫留下来呢?就是为了向小枫表达自己有看顾小枫的能力,维护小枫的真心;瑟瑟为什么要送小枫香包呢?那是因为瑟瑟知道,李承鄞为自己摔碎了他送自己的玉佩发怒,她想要借着太子妃的手,提醒太子,当年自己曾经在一无所有的他去西境之前,赠他香包,并发誓等他回来的过往,以表达自己对太子的情意,劝太子心意回转。
2.此处出现细节。在陛下与高相各自饮下杯中之酒的时候,陛下比较随意,他是单手举杯,而高相则是恭恭敬敬,恪守着臣子的礼仪,他虽然是比较靠后举杯,但是举杯的高度比陛下要高,还是一边扶住自己的衣袖,一边饮下这杯酒的。这些都代表着高相谨小慎微、韬光养晦的性情,他不像忠王,惟恐惹陛下不高兴,让陛下觉得自己对他不够尊重。
在用酒做好铺垫以后,皇帝问道,“于明啊,你说说,立储一事你怎么看?”
高于明那么精于算计,当然知道,皇帝在听到忠王举荐宣德王为太子后,又突然召自己进宫,还用酒做引子,称呼自己为“于明”,而非“高相”,意味着什么。高于明也早就想好了,如何应对陛下了。只听高相答道,“丹蚩之乱已经平定,西州与豊朝联姻之事,也已经尘埃落定,陛下春秋正盛,身体康健,立储之事还是不要操之过急吧?”
1.高于明难道不知道陛下都来问自己了,就是下定了决心想要立储了吗?他当然知道,但是他更知道,陛下更看重自己的权位,惟恐新太子分自己的权,才假意做出一副他觉得陛下暂时不需立储的姿态。当然,高相也是把话收着说的,他也怕陛下觉得自己看不清朝局,所以他才只是说陛下对立储之事用不着操之过急,缓缓地办就好了,这是完完全全地站在陛下的角度,在为陛下考虑。
2.为了佐证自己觉得立储之事不用操之过急的观点,高于明说出了三大理由。一、丹蚩之乱已定,国家无需用兵,又不是人心思变的时刻,有缓缓立储的先决条件;二、西州九公主已经来到了上京,既然如此,这西州与豊朝的联姻也已经坐实了,陛下好好考虑,缓缓立储,也不会影响边境安稳之大局;三、陛下春秋正盛,身体康健,还缺一个皇位继承人吗?陛下只要慢慢观察诸位皇子,择贤而立就是了,这些还是完完全全地站在陛下的角度,为陛下考虑。
陛下微微一笑,道,“朕已经想过了,大臣们所言呢,也不是没有道理。早日立储,择定太子与九公主的婚期,那对外可以安邦,对内可以定国,一举两得。今日请于明来,想让你帮朕出出主意。在朕的几个儿子中,谁可以胜任储君之位?”
1.皇帝为何微微一笑呢?那是因为皇帝已经摸透了高相会这么说了。皇帝知道,高相惟恐惹自己忌惮,才不会主动提立储的事,更不会在自己面前于明面上为他支持的李承鄞说好话。高相谨小慎微惯了,这一点,皇帝是十分清楚的。
2.皇帝为了劝高于明肯说话,便主动说了他觉得早日立储的好处,一、太子册立以后,就可以正式定下与九公主的婚事了,这对安抚边疆非常有利;二、有了太子,有了皇位继承人,陛下可以早日历练太子,大臣们也便有了未来的主人,皇位也便可以顺顺当当地传递下去,这对稳定朝局也是很有利的。
3.皇帝为了让高于明说实话,还可以摆出一副谦卑的姿态,说他是想让高相帮他出出主意。同时,皇帝告诉高相,你只管说谁更有能力做储君就好了(在皇帝眼中,李承鄞才是更有能力的那一个,只不过他不是最心狠手辣、最适合做太子的那一个),这是为了我们的朝廷,不牵扯私情。
摄影导演及时给了曹芨一个凝重的表情,与看忠王的表情完全不同,暗示皇帝此时也拿不准高相会举荐谁。
高相缓缓道,“臣以为,当属宣德王。”这么一句话,把陛下给说愣了,他停下了手里的酒杯,都没顾得上饮酒。在陛下心里,他还以为高相会极力反对宣德王做太子的。
高相又缓缓地说出了他觉得当立宣德王为太子的理由,“众皇子之中,宣德王为长,朝中又有忠王等一群老臣辅佐,立宣德王为太子,实乃众望所归啊!”
高相说出了宣德王堪当太子的两大理由。一、宣德王最年长;二、宣德王有忠王等一群老臣的辅佐,在朝中根基很深,立他做太子是众望所归,不会有大臣不服的。
当然,高相是在捧杀宣德王,因为高相提及了皇帝最看不惯的结党营私之事,他说宣德王是众望所归,实际上是在暗示陛下,宣德王羽翼已丰,他只怕有撼动您帝位的能力。
皇帝觉得高相是故意不说真话,于是又假意做出一副他其实也很看好李承鄞的姿态,放下了酒杯,道,“朕认为,承鄞也是不错的。他不但平定了丹蚩,立了大功,前几日在围场里所说过的话,确实是有情有义啊!朕看他现在出事游刃有余,将来必能当大任。”
为了证明自己也很看好李承鄞的态度,陛下又说了李承鄞堪当太子的能力。一、他平定丹蚩,能战善战,有勇有谋;二、他会想着对自己完全没用却十分可怜的慧贵妃,是有情有义,若是他登基,一定是一位爱护百姓的仁君;三、李承鄞虽然年岁还小,但是也可以独当一面了,只要好好历练一番,将来必定堪当大任。
陛下在说承鄞的好处的时候,高相是点了点头,但是他还是说道,“平定丹蚩,翊王英勇无比,令满朝上下刮目相看……若论私心,臣确实偏重翊王。可是立储乃国家大事嘛,和宣德王相比,翊王还是年轻了些。”
1.高相也没否认李承鄞的能力,毕竟,这否认不了。再说了,这也是一个帮李承鄞说话的机会,他也不会放过。只不过,高相是以让步的语气,先铺垫了翊王能征善战的本事,为的说他权衡再三,还是支持宣德王做太子的态度,这也不会引起陛下的猜忌。
2.高相也知道,翊王是皇后的养子,皇后是自己的外甥女儿,他当然和翊王更亲近,这一点也没瞒不过去。既然如此,索性承认,他私心更喜欢翊王做太子。但是,高相又做出一副一心奉公的姿态来,说他不敢因私废公,毕竟翊王还是太年轻了些,不像宣德王,历练多,我们豊朝需要的是一位更稳妥的太子。
3.高相为什么打定了主意来劝皇帝立宣德王为太子呢?我觉得有三个原因。一、高相知道皇帝就是想立宣德王,否则他不会放过曾经刺杀先太子的宣德王,还在李承鄞立下那么大的军功以后,仅仅封他做了翊王,高相也知道,陛下不会任由他们高家的势力一家独大,他就算去争,也争不来这太子之位,还不如顺水推舟,向陛下表表忠心;二、高相是在捧杀宣德王,他只有先顺着皇帝的心思,把宣德王拱上太子之位,才有机会利用众皇子来对付宣德王,再把他拉下马来,到时候,陛下想不立李承鄞都不行了;三、高相就算是为了更好地掌控李承鄞,也不会那么容易让李承鄞当上太子,他必须先让李承鄞身陷险境,然后及时施以援手,让他反败为胜,才叫做给未来的皇帝施恩,才能保住他们高家的地位。
陛下在听高相说承鄞的好话的时候,露出了一脸戒备的神情,他惟恐高相会受自己的鼓励,真的说要立承鄞为太子。
但是在听高相说完以后,皇帝才终于明白了,高相是不会反对自己立宣德王为太子的。陛下假意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又假意接受了高相对自己的忠心,做出他其实很吃高相的这一套的姿态来麻痹高相。陛下叹道,“于明,满朝上下,就数你对朕最忠心!”说着,皇帝又举杯道,“朕敬你!”高于明也立刻高高地举起了自己面前的酒杯,与陛下一同饮下了这杯酒。
只不过,皇帝和高相各怀鬼胎。这一点,从他们各自饮酒的姿态就能看得出来。
1.皇帝在饮酒的时候,是满脸戒备的,他紧紧地抿了抿嘴,又轻轻地扬了扬头,这些都暗示了陛下觉得高于明对自己的心思把握得太准,他觉得高相实在是他的心腹大患,他不好掌控的内心。
2.高相在饮酒的时候,虽然面上仍然把酒杯举得更高,但是在陛下饮酒的时候,他一脸地得意,高相眯了眯眼睛,高高地扬了扬头,还用一只手举了酒杯,另一只手根本没有握着自己的衣袖,与上一次他与陛下饮酒时的动作完全不同。这些,都暗示了高相自觉他已经对陛下拿捏得当的心思,自然也暗示了,高相其实心机还是不如陛下,他太轻视陛下了,从而暗示了他最终死在陛下手里的结局。
在饮下这杯酒以后,虽然陛下对高相这么懂自己的心思十分忌惮,但是他还是面上文风不露。陛下把自己的金杯放在了桌案上,暗示了他真的已经下定了决心,要立宣德王为太子了。这就为后面太极殿中,宣德王得了敕封太子的诏令,正式登上太子之位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