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书基本上全部通过天猫,每年双十一是买书的好时机,当我知道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之后,那天也是我关注的焦点。提前咨询好有读书习惯的人或翻遍自己的读书笔记,把别人推荐的、自己需要购买的书加入购物车,然后领优惠券。当一本本厚厚的书通过快递小哥的传递到达我手里,看看实际价格,再看看购买价格,优惠下来或许只有几块钱十几块钱,此时总在心里窃喜:啧啧啧,真便宜呀,十几块钱能做什么?买份盒饭?
而我身边,真正在买书读书这方面享受优惠的人却不多,除了一个小团体----“三只文青”群,包括我,也只有三个人,这是我朋友圈子里仅存的书友。相比较来说,大家看的书都不多,但都没有忘记看书这件事情,这也是我们这个小团体能够保持活跃,一直没有解散的一小部分原因。看到不错的读物,都会相互推荐。仔细想来,推荐书,有时候也是一种很鲁莽的行为。
我第一次看咪蒙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咪蒙的语言风格,一针见血,激进,真像口干舌燥时喝上的一杯冰冻可乐:爽!猛拍大腿,第一时间推荐给了朋友罗;我用一天的时间看完蔡崇达的《皮囊》,他的文字里,能看到我和我的青春记忆,二话不说把书寄给了哥儿们李;《至味在人间》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小心翼翼舍不得读完的一本书,是导演陈晓卿趁《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之后又点的一把火,我把他推荐给了我的吃货同事郑并且强烈要求借给他看,而同事郑好像只对吃着迷;而《断舍离》是我多次向身边的女士们推荐的一本收纳书,有些人收益,旧衣物扔了几箩筐;有些人无动于衷,长满灰尘的“废品”还是想等到涨价的那一天……
推荐这种行为,目的是要跟别人分享,可以在某本书里找到共鸣,但是我发现,被推荐人对于推荐的关注度或许还没有一个八卦新闻高。当我发现我最亲近的人,业余时间只对玩手机和刷朋友圈感兴趣,对我推荐的电影和书置若罔闻,我一点都不觉得他们是在虚度时间,而是由衷地为这些资源不被多一个人认知认可感到惋惜。所以,我觉得读书又是一件很个人很私人的事情。
现在,电子书的快捷方便似乎取代了纸制书的“笨拙”,但我依然保留了读纸制书的习惯,书本有墨香,拿在手里有存在感,遇到好的句子方便划重点做笔记,遗传给子女的也会是一个好习惯。
读的书越多,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越少,这句话不矛盾,确实如此。今年世界读书日,我仅仅投入了178元,就收获了12本书,现在想想,真是“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