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当我们和机器人谈情说爱,与智能手机难舍难分时,我们通过机器重新定义了自己,也重新定义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出于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我们与机器人的关系正在升温;我们在网络上与他人的联系越来越亲密,却变得越来越孤独。
这是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在他的《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提出来的观点,他的书是基于现代技术如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在很多领域代替人而做出的一些思考。比如在谈到人与电脑的关系时,我们通常想到的是电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从来不曾思考电脑对我们“干”了什么,对我们看待自我的方式、我们的社交关系、作为人的自我知觉有什么影响。
在我看来,电脑带给我的首先是惰性的养成。比如最简单的例子,我在看《群体性孤独》这本书时,看到一些话想记下来,。当我动笔写了几个字后,就不想继续了。给自己找的理由是手写速度慢、在纸上保存容易遗失。于是,果断放弃手写,打开WPS直接敲在了电脑上。其实,现在想来,手写带给我的可能会加深记忆或理解,冰冷的敲打文字只是为了留存。
第二,以电脑为首的技术带给我的是自利心的增强。纵观现在中青年的休闲娱乐方式,除了刷手机看微博玩游戏之外,其余利用手机软件看书学习在内,都在消解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技术尚未出现之前,我可能是一个行动派,要学习就去买书看,要娱乐可以呼朋唤友大家一起嗨。但现在,很多人越来越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心所欲的聊天、刷微博。即使想要与人交流也是隔着屏幕,看自己心情。想说话的时候聊几句不想说话的时候手机放一边,任其手机屏幕另一方人的呼叫。游戏、娱乐、学习完全出于个人喜好,打破以往必须靠人际交往才能完成一件事的模式。
第三,这些技术带给我们更多的孤独感。微信、QQ等聊天工具盛行,周遭的世界繁华,但我内心却依旧孤寂。现在的人害怕没有手机,更害怕从网络系统中掉线。可能我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全得倚仗手机网络的存在。最明显的,出门在外没有手机,人的心里会一直记挂远行的人。现在,即使我远在千里之外,我可以每天和家人视频聊天。但这样的方式真的密切了彼此的关系吗?我想会有那么一点。但隔着屏幕的两个人虽然在对话,但彼此却在忙着别的事情的时候,也能说这种关系变得密切了吗?多少人在好多个无聊的夜晚都是伴随着刷手机进入梦乡的,我们把太多的情感注入在手机里,而手机反馈给我们的也只是冰冷的文字。
第四,技术的广泛使用带给我们的还有自我的丧失。以往的人是物的主体,是去“役物”的,但现在人失去了主体性,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变成“役于物”。不得不承认,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自主意识也在渐渐沦丧。人的生活更多依赖技术才能或者才愿意完成。按管子的说法“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每个人的道德境界不同,也不能要求每个人成贤成圣,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但最起码的找回人之为人的根本主体性还是很必要的。
找回主体性,首要的就是学着放下手机,睁眼多看看周围的世界。于我来说,就是不要打着xx的旗号,翻看无聊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