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15焦点第589天分享(2020.3.21)
小时候在外婆家度过。那时候二姨三姨还没有出嫁。印象中外婆外公话不多,二姨热心肠,话多嘴碎,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三姨胆大心细,快人快语,我是既敬畏又佩服。父母因为农活多,家里还有几个孩子要照顾,一年来外婆家看我的次数也很有限。每次父母来看我,我能不能“安全”过关(会不会被训斥),要看二姨和三姨谁在场了。
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
“这段时间小艾咋样?”我妈还是很关心我学习的。
外婆:“这孩子真省心,自己能记着按时上学,写作业。”外婆是个老好人。
二姨:“嗯嗯,好着呢。每天放学跟一帮同学聚在后院唱戏,扮家家。还爱画画,不信你看看小艾的书上、作业本上,到处画的都是古代的美女----”
我妈的脸色由红渐变为白,最后变青。我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三姨:“还是大姐操心自己的闺女!我听小琴说(三姨的同学是我班主任)上月考试小艾还考了第三名。”
我妈的脸灿烂成向日葵。
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为什么热心肠的二姨不讨人喜欢的原因。其实,生活中跟人相处,我们经历过到被关心,被理解的时刻,也体验过被扎心、聊不下去的烦躁感。仔细琢磨,同样是说话,是分层次的。
第一个层次:自说自话层面。我二姨很热心人,也是心无城府的一个人。我看不出她想“加害”我的坏心。但是,二姨的话常常让我掉进深渊。二姨说话的特点,就是俗话说的“刀子嘴,豆腐心”,说话时自己想到啥就说啥,没有顾忌到对方(我妈)在意之处。我妈把我丢在外婆家,忙庄稼活,忙身边几个孩子,其实她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远在姥姥家的小女儿。想知道我的生活状态。二姨说的话很真实,但没有考虑到听的人要什么,无疑加重了我妈的担心和焦虑。
这种说话方式很普遍。比如,朋友甲说:“我真喜欢那部电影。”乙回应:“哇,我就知道你品位不凡!我就知道你会喜欢那个导演和摄影。”听起来已在跟甲聊,其实是乙在“自说自话”。因为乙说的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观点和感受,至于说朋友甲是不是喜欢这部电影里的导演和摄影,可不一定哦。
第二个层次:关注对方的说话内容和对方感受。
比如,我三姨说“还是亲娘操心自己闺女”,和我外婆说的“这孩子真省心,没操过心,自己能记着按时上学。”我妈听了还是很满意的。为什么呢?因为她们的回应,都是我妈关心的,想知道的。
当回应的人关注聆听者想要的、期待的时候,回应者的回应才有效,聆听者才愿意听。
第三个层次:不但说出对方想要的,在意的,还能具体到做了些什么。我三姨不仅知道我妈关心我的学习,还举出例子,让我妈放心我的学习。自然我妈就会放下担心和顾虑,我也能能安然无恙了。
一个人说话的层次,不仅会影响到身边人的情绪,最重要的,是会直接影响自己的一生幸福。试想,那些自誉为“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怎么会想到,还没等看到你的豆腐心,对方已经被你的“小李飞刀”扎的遍体鳞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