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有幸来到了平顺县三里湾村,天雾蒙蒙的,预示着今冬第一场雪的降临,三里湾村是赵树理小说 《三里湾》的创作原型,亘古如斯的时光,像流水一样缓缓流逝,半个世纪过去了,我迫切想知道隐没在历史深处、贴在太行山褶皱里的三里湾,今天是什么模样?三里湾村离平顺县城不远,是全国著名劳模郭玉恩的家乡,也是首先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的村庄。地以人名,川底村也自然成为名播华夏的村落。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三里湾村。刚进村口,印入眼帘的便是赵树理和郭玉恩的铜像,沿路从三里湾的街道巷子里穿过,零零星星已经盖好的房子撞入我的视野,从土坯房到砖混平房,房屋更替也如同人一样,一代一代地走过,生活就这样不断地推陈出新,后面的时间一层一层压在前面的时间之上。岁月如此,人生也如此,村庄如此,城市如此,社会如此!六十年已经过去了,岁月剔去了它们的丰盈、润泽,如今旧存的土院已有些荒芜残损,但毕竟这个村庄的辉煌是从这些土院里走过来。历史不可忘却,历史里存放着记忆。
我们经过“三里湾剧场”的“旗杆院”,很快步入《三里湾》创作基地---赵树理大师当年在川底村里所住的院子,井台上圆圆的轳轳尚在,碾子还在院子里静静地躺着,寝室里的煤油灯还在,大师用过的锣鼓还在屋子里静静地放着,仿佛向我们倾诉着历史的沧桑。我走进赵树理写作的小屋,仔细地看了那里陈列着他当年写作时用的书桌和一些其它的生活用具,这些东西仿佛可以带着我的思绪穿越时空的阻隔,去真切地感受当年赵树理潜心创作的情景。据当地村民介绍说,由西沟到川底恰好三华里的一个半圆,由沟而下是谓底,川底处于一平滩之地是谓川,川底因而名之。《三里湾》的创作素材大多来源于平顺县川底村南湾北湾东湾三个湾,故而取名《三里湾》。
白驹过隙。到如今,三里湾中的人物全部都在村巷里消失得无影响无踪了,他们从这些土墙里走出,走过村巷,一步一步地走远,他们身后的土屋还在岁月风尘的浸蚀中斑驳、零落,他们却睡到了三里湾的泥土里去了,他们以另一外一种方式守望,守望着三里湾。被誉为人民作家的你,虽然已经隐没在岁月深处,越来越久远,但三里湾是你当年曾经参加过生产、分配、并社、扩社的地方,你看到今天三里湾的变化,会感动于那一双双大手对这片土地的馈赠,还是欣喜于农村变化的神速?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精神的向往,永远是一种象征,你以及你的《三里湾》,如同三里湾的阳光和土地一样,温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要离开了。此时,看着天空飘起的雪花,我的内心变得沉静,完全被赵树理这种创作精神所感染。我觉得中国作家以及那些爱好写作与不爱好写作的青少年都应该来这里看看,而且要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而来,这不仅是对赵树理这位曾经代表过一个时代的著名作家的尊敬,而且是对“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这一文学创作应有之义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