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讲到一个观点,从技术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算法,既然是算法,那就都是可以交给在计算方面比人类更加有优势的计算机去处理。以前的计算机能够代替很多需要运用算法做出规划和决策的事情,但在音乐方面还是不如人类。
但是最新的技术已经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人们通过将巴赫的作曲技术、作曲思路等量化成为数据,计算机就可以依靠这些数据,按照巴赫的习惯和风格创作乐曲。计算机一天就创作了五千首巴赫风格的音乐作品,绝大多数的作品是可以达到乱真的效果,人们以为这就是巴赫本人的作品,通过这个例子证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又一个高度。继阿尔法狗在围棋上打败李世石,人工智能已经彻底超越了人类智力之后,人工智能又在创造力占主要地位的音乐领域取得了突破。
我觉得赫拉利在这方面过于乐观了。阿尔法狗之所以能够打败李世石,那是因为即便是围棋这样变化万千的思维活动,它的数据量非常巨大,但毕竟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记住那么多的组合形式,看到对方下出一步后,分析各种可能性时,在能否将所有可能性一网打尽,找出最佳应对策略,同时还要预测到自己的应对会遭到对方多少中可能的反击,这些可能的反击又要怎样应对……。而这些对计算机来说都不是难事,计算机有着巨大的存储能力,他们存储着所有可能的棋局应对方式;计算机还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比人类更快地找到最佳应对策略,还可以提前预测到好多步之后的应对策略。所以计算机能够在围棋上战胜人类。
计算机的巨大的存储能力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在音乐创作上并没有多少优势,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创造力的表现,是创新的领地。按照已有的经验去重复、去快速模仿、快速复制是计算机的强项。但从无到有,创造全新的声音组合可不是计算机所擅长的。
计算机可以知道巴赫的创作规则,知道巴赫常用的音型组合,知道他常用的结构组织方式。它写出来的音乐作品一定具有巴赫的风格特征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音乐要素的组合方式是无限的,谁知道巴赫下一次写作是会不会创造新的节奏、新的和声、新的结构呢?计算机可以模拟过去的巴赫,但它永远无法知道未来的巴赫会怎样创作,会怎样创新,会怎样在表现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全新的突破。
纽约时报等很多新闻机构已经采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写稿了,但是,新闻稿的遣词造句、行文规范是有着固定套路的,机器人完全可以胜任这些无需创造力的重复劳动。计算机还可以模仿某位作家的特点创作,它写出的小说的确具有相关作家的风格特征,但是,计算机永远只能重复这位作家过去的风格和特征,这位作家未来的创作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下一部作品会有什么创新,计算机完全不能预测。
根本原因在于,艺术是承载和传达情感体验的载体。人受伤了不仅会觉得疼,还有心灵上的痛苦感受;人肚子饿了不仅会去找吃的,还会有饥饿难耐的情绪感受。计算机受伤了不但不会有痛觉,更不会有心灵上的感受;扫地机器人没电了会自己找充电桩去充电,但它不会有不舒服、难受的体验。
在创造全新的、从未出现过的事物方面,还有在情感体验这两方面,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目前还远不是人类的对手。计算机目前的一切成就都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数据,利用在存储和计算方面的优势战胜人类,但对于从未出现过的数据,它们的数据库中没有经验的数据,它们是不了解的。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否发展出情感来,目前还很难确定,至少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没有表现出可能性。
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情感表达和创造力,这两个方面没有突破之前,计算机依然不能代替人类。计算机可以复制巴赫风格的作品,那又怎样。不少油画工作室里,学生们一样可以惟妙惟肖地复制经典名画,那只能是供人们妆点客厅的装饰品而不是艺术品。一个作曲家就算将巴赫的风格模仿的一模一样,他也只是一个工匠而不是艺术家。
计算机可以模仿任何一位现有艺术家的风格,但它不知道自己模仿的艺术家未来的创作是什么风格,它也不知道未来的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创作风格,所以,目前的人工智能能够代替很多行业的工作,甚至能够代替人写新闻稿,但距离代替人类完成艺术创作还非常遥远。机器人需要首先实现情感体验,然后具有独特的个性,其次还要有独特的创造性,才有可能出现机器人艺术家。在这之前,艺术领域依然是人类智慧的专有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