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喜欢和他人比较呢?
人天生爱比较!
人是社会性动物。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能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比如“我是谁,我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既然比较是有益的,那我们反对的是什么?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度,如果过度的比较则会让人产生负面影响。过度比较最明显例子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有的家长希望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家的比较。而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是集众人之所长。是一个永远无法超越的“人”。这无无异于给人绝望的打击。而在这样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成人之后,这种”爱比较“的思维模式根植于自己大脑。成为人潜意识下的反应。永远都在和他人比较。特别是社会媒体的出现,朋友圈那些他人经过”包装“的瞬间。更频繁的激活“比较”的思维模式。
那么过度比较会有什么后果呢?
不断想要证明自己
盲目的和他人比较,这种打击。会让人想要去证明自己。但是这就陷入一种圈套。每个人的擅长的,弱点都不同。甚至每个人的境遇亦是不同。一次的成功并不代表什么。而盲目的跟随,等于交出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权。而由于自己擅长,境遇等等外在不同,也让自己并一定也能成功。这无异议给自己一次打击。即使偶然成功了,也会因为并不是自己想要。不过是短暂喜悦之后无尽的孤独。
设立高标准,让自己恐惧不前
过度的比较,将那个完美的”他“当作自己的标准。会给自己一个永远无法逾越的标准。这样会让人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造成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敢去做,去尝试。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将一直狗放入笼内无法逃避接受电击,之后即使处在可以逃避的条件下。狗自会被动的畏缩,而不是逃走。人也是如此,有时候机会摆在面前,却被自己内心的”我不行“的声音打败了所打败了。
渐行渐远的人际关系
”示弱“,可以快速的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赢得信任。而社交网络的出现,人们把自己的网络形象打造的非常完美。这加剧了人与人的比较。也让人产生了距离感。甚至产生了”妒忌“的心理。《穷查理宝典》里提到约翰尼·卡森给出保证痛苦人生的药方。其中一味即是”妒忌“。
某某的学习比我强多了; 某赚钱比我快多了; 某某比我有钱多了.……
这样的比较,让人内心无比煎熬,质问为什么,凭什么?上一秒还心情愉悦,一条朋友圈可能就让人心情跌落。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让人痛不欲生,止步不前。
那么,怎样停止“比较”呢?
接纳自己,关注成长。
放下那些高标准。《终身成长》提到一种非常简单,但让人重获信心的思维模式:成长思维。成长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锻炼获得提高。而与之相对的是固定思维,固定思维者认为人的能力是由天赋决定,固定不变。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接纳现在的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这种成长变化,即使很微小。也能够给带来正面的能量。促使自己再去行动,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
关注自己,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这不是一个让人一下就能豁然开朗,得出答案的问题。他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关注自己。反思。我做什么事情觉得得心应手,很快乐?不断的追问自己,找出自己擅长,热爱的。这并不容易,但是,人生太短。能够找到自己所爱,并为之奋斗。是件幸福的事情。
理性的看待别人。
网上有一个非常火的演讲《年轻人,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有人21岁毕业,但28岁才找到工作,有人25岁毕业,马上就找到工作。有人没有上过大学,却在18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每一个人的时间进程是不一样。别人的成功≠你是失败的。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等待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