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顿饭就这么难吗?
出去吃饭,被邻桌的一对母子所打扰。
小朋友大概不到三岁,此时妈妈和孩子正在对抗:妈妈勺子里有一勺吃的端在孩子嘴边,而孩子紧闭双唇,左右晃头,哼哼唧唧在妈妈怀里挣扎到最后大哭。
妈妈念叨着:“吃饭的时候就要吃饭!哪那么多毛病!以后不准吃零食!”
父母一定要管着教育吗
突然想起前几天看《朗读者》柳传志的那期节目。柳传志,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联想集团高级顾问,但在节目中,他展示的是他普通父亲的一面。
“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父亲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这是柳传志在参加《朗读者》时,读的给儿子婚礼致辞的开头,虽然朗读者已经结束有一段时间了,但他的这段朗读依然让我记忆犹新。
说到这儿,别以为我是为了让你看“言传身教”的意义。
不,不,不!言传身教讲了太多了。我想跟你说说父母三观的问题。先不说别的,来看看柳传志在说自己儿子的喜怒哀乐时:
近十余年来,他虽也常有欢笑的时候,我总觉得他的大多数快乐是短暂的,是发自皮肤层面的。多数的时候表情平淡,略有忧郁。
在评价儿子人品的时候:
如实讲,柳林的后脑勺长得还是很漂亮的。柳林善良、忠厚、孝顺,对朋友讲情义、重承诺,说话幽默,有味儿,而且从不高调,他的朋友都认可他。
要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吗?显然不是,但是再看看柳传志的发言中的用词“总觉得”、“如实讲”。
两种情况一对比,很容易看出,开头一幕那位母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和柳传志对儿子的态度一对比,那种一本正经、严肃的超正三观感扑面而来,而她恰恰输在了这一点。
柳传志同样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他幽默的语言、关爱但不干预的态度却更胜一筹。
开头那位妈妈的做法是为孩子好,但却容易让孩子产生对人、对某种食物的抵触,最终可能得到的是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观太正,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看之前,咱得提前说好,如果你看不惯、看不懂这个故事,不如试着放下评论,放下质疑,毕竟咱们的目的都是创建和谐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不是吗?
做好准备我们先读这个看似无厘头,却大有可为的绘本故事吧。《长个不停的腿》②。
故事说饱嗝先生捡了一粒豆,做熟吃掉后,一条腿突然开始疯长。
这条腿长得多长呢?看图感受。
而且更神奇地是这条腿似乎有自己的思想,他躲开高楼,绕过汽车,鱼一样穿行于城市。
这就结束了?
显然不能,这么结束怎么能让我们的孩子看到一个英雄的诞生呢?
于是,对面出现了另一条腿,而这条腿霸道地破坏着高楼大厦,踢翻汽车无视行人。
饱嗝先生的腿开始了一场除恶扬善的壮举。
经历了几个惊险回合,最终通过“咯吱咯吱”,打败了大长腿。
英雄自然受到了应有的拥戴,但一顿庆祝之后又该如何恢复正常呢?
受战斗经验的启发,一个可爱的姑娘也那么“咯吱咯吱”一下,一切恢复了正常。
“荒诞”故事的神奇效果
那位家长又好抗议了“这和三观太正”有什么关系?
别急,来想几个问题:
这个故事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亲子故事呢?
想想饱嗝先生是谁?
这个故事的高明之处又在哪儿呢?
假设,有这么一个不爱吃豆子的孩子,他的父亲或母亲并没有给他宣扬吃豆有多少好处,而是在亲子互动时间讲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恰好又满足了成长中孩子的天马行空、英雄主义和对无厘头幽默的偏好。
其中的饱嗝先生不是用孩子的形象来说教,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满足了孩子“小大人”的心理呢?
另外“饱嗝”这个词,又温暖地暗示了孩子接纳“吃,并快乐地吃饱”这件事。
试想,听完爸爸妈妈讲完这样一个故事,再遇到不爱吃的豆子时,会不会凭空生出来一些亲切感,接纳感?
再加上英雄主义故事情结——这样神奇的豆,给我来上一碗!
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怎么样?这个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故事,是不是高杆了不少?
这还没完,由这个故事的示范开始,我们还可以继续发挥,同样的食物,每次的故事情节都出现了别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最终就是,放下那些总是端着的父母三观(我可没说抹杀父母与孩子的界限哦,因为我父母的权威感在很多时候也是必要的,这是另话),和孩子荒诞一下,不仅仅收获一个不挑食的孩子,还收获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温馨的亲子时光,顺带一对美丽耀眼的想象力的翅膀。
你,对偶尔荒诞一下,还不动心吗?
我是8岁男孩和1岁女孩的妈妈,曾经的教书匠。在这里我会记录下我的育儿心得、亲子共读经验、和成长思考与各位分享。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留言,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文/晨光微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