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些诧异,一本讲深阅读的书竟是这么薄薄一本,全书144页,一个小时便可以翻完。但它薄而不轻,恰暗合作者斋藤孝对好书的两个评价标准:一是易读,二是有内涵,一本书里发人深省的部分越多,这本书就越有价值。
那么《深阅读》这本书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们先从深阅读的定义来说起。这本书里,作者将深阅读定义为一种“深潜能力”。作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清澈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清流。唯有通过读书掌握了“深潜能力”,才能找到地底珍贵的宝藏。形象比喻一下,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比作是信息的海洋,那么你既要能深扎入海,潜入海底找到那些珍贵的稀有宝藏。又要随时能够露出海面,看得清前行的方向,越游越广。
而这本书给我共鸣最大的是,如何去获得这种“深潜能力”,有章可循。它讲读书,讲方法,更讲标准。我们首先来看“深”。
书读过了,就是读了吗?“读过了”,“知道”和“读懂”之间的差距你真的清楚吗?
我试着用自己理解的进阶式读书方法,将作者的思想整理了一下。你也可以试着验证一下,一本书是否真的是读了?
1、你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时间向别人说清楚?
2、你是否能把书中的某段话、某部分提炼出来,讲给别人听?
3、你是否能把对这本书的感想,在社交工具上写出来?
4、你能否办一次“读书会”跟大家讲解、分享这本书?
5、你能否联系个人经验,用自己的个性语言,向不同的人介绍分享这本书?
6、这本书读过之后,是否指导纠正或者改变了你的某些行为?
将一本书读到骨子里,读到血肉里去。它一定是能够让你在得到精神共鸣的同时,能够不断地深化的,犹如在大海里深潜。
想一下,我们平时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以及如何向别人讲述一本书的?
我们再来说“潜”,你真的会读书吗?
很多将阅读的书中都会提到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会让我们的阅读更主动,往往读书的过程也是一种自问自答的过程。《深阅读》里,作者说,带着问题去阅读,自问自思。注意,不是去切实的找到一个答案,而是去思考。
我在读书时若遇到作者的提问,会用括号把问题括起来,就算不是明确的提问,只要我觉得“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定义应该有其理由”,我就会同样用括号括起来。
这样一来,我首先能够弄清楚作者是以怎样的问题意识来写这本书的。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对话如何展开,也能预想到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提问,甚至自己也能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不是“自问自答”,而是“自问自思”。
这实际上是读者思维与作者思维的碰撞。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作为阅读者“我”自己提出的问题,一种是写这本书的作者提出的问题。好的阅读,正是要发现这两种提问间的差异,比较两者的视角和差距。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训练这种”复眼“视角的观察能力,很有必要。因为他能够让你很快地将他人的思维、经验带入到自己的思维经验中,融合为一体,成为自己的经验。
除了“深潜”,你还要学会“浮泳”
并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深潜”,在海里潜久了,也需要浮出水面透透气。那么浮泳的时候,你要做些什么?----接通雷达天线,保持信息畅通。
信息时代,报纸、网络、媒体、图书都是信息的管道,要随时具备信息收集积累的能力,把握世间动态。《深阅读》里如是说:
无论如何,报纸都可以充当强有力的“天线”。关键在于,不要因为不感兴趣就不读,应该做到及时不感兴趣也要看,从中发现新的兴趣萌芽。
现在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有推送报纸的功能,还有检索功能,以及根据关键字汇总报道的功能。将包括旧报道在内的诸多信息加以组合,就能培养以复眼视角观察事物的能力。
海里游泳,方向很重要
一些人读书,全凭兴致。一时兴起,书读的多杂,加之没有章法,很少积累,自然读完便忘。事实上,读书也需要方向,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地图。
我们可以通过主题去搜索关联性很强的书,建立自己的阅读地图。也可以通过一本书中提到的另一本书,按图索骥去发现另一本好书。这并没有什么难的。
更为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自己的导师,让它带领你。当你想要去学习某一类知识的时候,找到这个领域的专家,阅读有关他的一切,包括对他影响深重的人物、书籍。要相信沿袭和传承的力量。精神是可以被传承的,书作为思想和精神的载体,存在的意义即在于此。
每个阶段师从一位导师,拜师学艺。待技艺精进,师从下一位老师学习新的技艺。博众家之所成,最终形成自己的一派体系,建立了稳固的知识结构,可以出山了。
读书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教育。“读书的人生”是不断前进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如作者所言:永远心怀贤者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