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外卖是件极平常的事,不想做饭,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头就会有人把饭给你送来。然而以农耕为主的古代,信息不发达,没有通讯设备和网络服务。古人不想做饭的时候,要想吃饭,就只能到饭店去吃。不过这一状况,到了宋朝却出现了改观,不想做饭,可以叫外卖。
最早什么时候出现外卖?
宋代已有外卖服务,早在八九百年前的中国,国民经济蒸蒸日上,百姓的生活也好了,一有钱便吃喝玩乐的心思就开始爆棚了,偷个懒、炫个富啥的都很正常。
所以在当时的宋朝都城有钱有地位的阶层中,掀起了叫“外卖”的潮流。据史书记载,孝宗皇帝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宣索”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外卖来招待宾客,而且“直(值)一贯者,犒之二贯”,吃得高兴还给小费,这大手笔哇。
皇帝叫外卖,百姓也一样。“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 原来宋代都市的小白领、小商人跟今天的OL是一样一样滴,都不习惯在家做饭,喜欢下馆子或叫外卖。
一、古代人叫外卖的方式
当时的饮食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汴京餐饮业极为发达,“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宋代都市的小白领、小商人,跟今天城市里的OL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派个家丁先去饭馆、酒楼点菜,“逐时施行索唤”,然后再由专人乘车送上门来,送到家了再给钱。
古代叫外卖的方式多种多样
1、派亲戚家人朋友或者伙计啥的,告诉店家外卖信息。
2、约定一个固定时间送到家里或其他地方。
3、有些场所比如赌场,到了饭点,会有外卖人员进来卖饭,或者问别人要不,之后做好再送过来。
至于配送,一般都是店里的伙计来包办,在那个送外卖基本靠腿跑的年代,没有代步工具,可想送外卖多辛苦,忍不住给外卖小哥点个赞。
二、外卖都送什么?
古人可是比你会吃。记载北宋帝都东京(今开封)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中酒楼和各类饮食店就占半数以上。
而《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等南宋笔记中也收录了大量临安酒肆饭店和美食菜品的资料:“每日交五更”,东京的“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宵夜)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药者,直至天明”。朱雀门外的州桥夜市,每天“直至三更”才打烊。
常卖食物有:酱、烧麸、假炙鸭、干签杂鸠、假煎白肠、葱油炸、骨头米脯、大片羊、红大件肉、煎假乌鱼等下饭。
三、古代外卖的市场细分
正店,相当于现在的豪华大酒楼、会所,一般不提供外卖服务,专门为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客人提供服务,有自己的一整套服务程序,或者承办大型宴会。你想叫碗面条或盖浇饭,门儿也没有……
脚店,一般指特色经营店,“卖贵细下酒,迎接中贵饮食”,好比如今的中档餐馆,接待中档消费的客人。这种店通常有外卖服务,不过,大多外卖套餐,设置了起送价,估计没个百八十块的,也不会送。
分荣,则相当于大排档,此类小饭馆的外卖生意最火,服务也最贴心,随叫随送,新鲜热辣。甚至还有专营外卖生意的“分荣”,与如今高校旁的小餐馆类似。
四、外卖餐盒很讲究
温盘:古代用来保温食物的器皿,它由上下两层瓷构成,上层瓷薄,下层瓷厚,中间是空的,在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可以保持菜品的热度,体现出更佳的口感。
食盒:古代专门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携带行走的长形抬盒,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其中又以木质的居多,内有数层不等。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常用。有没有觉得很典雅庄重呢?
尤其是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酸枝等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的硬木,坚固而有韧性,制成的食盒耐磕碰,又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时候不易晃荡。
看来会享受生活,我们和古人都是一样的。难怪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感叹:“论到吃,怎么吃,如何吃,还要吃得好,吃得妙,吃出花儿来,中国人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