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跟老师聊天,又不禁想起初二时的往事来。这件事留在我心里无形的阴影似乎还没有褪去。
那是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妈妈去学校了,我自己在家玩游戏,下午她回来看到我还在玩就“啪”地一声切断了电脑电源,玩了一半的游戏戛然而止,那种又气又急的心情还没表达,就迎来老妈一顿痛批。她说:“你们数学老师说了,你上课说话,睡觉,还吃零食,下课也从来不问她题。”那一瞬间脑子像被重重一击,似乎我并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有没有看我的成绩,那次数学96分,全班第二。初二的数学老师是位女老师,在那之前我一直很喜欢她,每次问她题的时候同学正好擦黑板,粉笔灰漫天飞。这些画面在脑海里回放,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评价我。我虽然爱吃零食,但也并没有上课吃,在那之前我一直是个乖学生,真的。
我还记得那天我哭了整整一下午,我不懂大人的世界,我想我是从那时候开始不愿意相信别人的评价,哪怕是夸我的,我也再也没信过。
也许是自那以后开始不喜欢她了吧,那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成绩69分,我的数学从来没考过90分以下,但那样的成绩我并没有难过多少,做个好学生太累了,以至于以后的很多年,做了很多年的坏学生反而觉得自在。高中时候老师总是把没上早读的同学叫到外面问原因,每次问到我的时候就不问了。我在这样的环境里怡然自得,并没有觉得被放弃是一种屈辱。
我并不需要别人夸我,也不喜欢鼓励,因为我总是怕,一开始他们觉得我很好,然后发现我的一点缺点就觉得我变得不好了。那还是一开始就觉得我不好吧,反正也没什么关系。
昨天老师讲到自己遇到的一位好老师,他说很感谢她当年对自己的鼓励。如果我当年也遇到一位好老师,或许和现在的自己完全不同吧。
今天开始看毕淑敏的《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第一篇《谁是你最重要的人》正好讲述了一个和我一样的故事。她的音乐老师也在她青少年时期留下过让她无法张口唱歌的习惯,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
后面她说:童年的记忆无法改写,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却可以循着“重要他人”这条缆绳重新梳理,重新审视我们的规则和模式。如果它是合理的,就变成金色的风帆,成为理智的一部分。如果它是晦暗的荆棘,就用成年人有力的双手把它粉碎。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就好像从心里涌入一股暖流,穿过整个身体。那些不愉快的记忆终将在时间的洪流里埋葬,在用双手粉碎之后随风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