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观察身边的人,发现那些最后能把事儿做成了的人,往往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极端。
你一定对这样的故事不陌生:
有的人上学时在班上成绩奇差,可后来白手起家做了商人,赚了很多钱,到头来全班就属他最成功;
有的人对学校灌输给他的东西嗤之以鼻,在课堂上很少听讲,而是利用课堂时间阅读大量课外书,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第一个故事的代表人物是马云,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我今天想讲的《反脆弱》一书的作者。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极端”一词的看法。常听人们说,做人不要走极端。确实,我们大多数人就真的没有走极端,于是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到最后变得面目模糊。而那些一生活得精彩、干出了一番成绩的人,正是因为“极端”而获得了成功。
极端是一种成熟的体现
这里所讲的“极端”,并非是一种对人格的判断,而是一种策略。
在酒桌上,很多人对我国的劝酒文化如临大敌。你要么刚上桌时就跟大家说好,自己滴酒不沾,一碰酒精就过敏;要么你就展现谁来和我一较高下的拼酒架势。
如果你说自己不喝酒,但态度并不坚定,人家劝酒你没招架住,心想“还是别得罪人了”,于是半推半就地喝了。这杯酒一喝,非但后面的酒拦不住了,别人还会多想,觉得你明明能喝却不跟他喝,是不是看不起他。
所以很多时候,采取极端策略才是成熟的表现,因为一旦折衷,便生反复,让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
《反脆弱》这本书告诉我们,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极端”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我们需要时而极端的风险厌恶,时而极端的风险偏好。
面对变化莫测的职场世界,你的职业选择也可以采取极端策略: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投机性较强的副业。
作家就是极具投机性、风险极大的职业。很多欧洲文学作家都是先谋一份闲职,比如做公务员,不需要你动多少脑筋,但工作很稳定、风险很低。下班后你几乎不需要操心工作上的事,就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安心写作。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就是在广东做公务员时写成的这本“最畅销的历史小说”。
想快速成长,必须走“极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这样的成长方式固然好,但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飞速成长,就必须筛选当中最顶尖的去接触。
有句话说得好:学顶尖高手的一二,胜过学普通高手的七八。你要找一切机会去接近那些真正优秀的人,能与他们一起共事是最好的;读书也是一样,要读就读经典,读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著作。
同时,你也要去和那些社会上最普通的人聊,他们会成为你认识真实世界的窗户。
周其仁老师是中国最顶尖的经济学家之一,有一次他去昆明呈贡区访问时,走到一个城中村,路过一个臭烘烘的厕所。
周老师拿出相机,在公厕的墙上拍了一张照片。
墙上写着什么?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两个字——办证。底下还有一串手机号码,周老师“咔擦”把它照了下来。
同行的人问他照这个干嘛。他说:
“回去打这个电话,说我要办证,让他给我办,看他是怎么给我办的。”
与社会上普通大众聊天——这是认识真实世界的不二法门,它给你的收获是看书没法比的。
极端的成功来自极端的人格
一般人对成功的定义,无非就是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再加一个身体健康。而像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这种级别的人物, 想要的可不是这种小确幸的生活,使命感在召唤他们去做大事儿。
为了把这些事儿做成,他们宁可被视为不通人情世故的怪人,跟家人搞不好关系,坚决不参加无聊的会议, 以及日复一日的睡眠问题等等。
和得一手好稀泥,那是平庸者的选择。做人,尤其是想获得非凡成就的人,最重要的是极端。
牢记毛爷爷那句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能力范围之内,一定要把极端走到透,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因为周边力量会把你拉回来一大截。走得了极端,你的大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