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017 sherry学习《超级个体》之比什么才算是一个终极职业
再次感叹有个学习小组,对我这样的懒癌患者真是莫大的福音。先说说我近来学习的感受,我们很多老师的知识结构真的是应该更新了,大家还在讲着传统的行业企业职业,还在讲着工作地图。对于自我认知的部分,或许过去书本上、论文库里的知识还ok,毕竟大牛们的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础;然而讲到外部世界的时候,很多老师哑火了,选择让学生看电影,选择让学生组成小组自己讲,自己就是不肯接这个烫手的山芋,想来还是心里发虚的。毕竟自己对外部职业世界也是觉得模糊不可见,如何能够清晰的讲给学生?自我提升吧。
一、学习内容的复盘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简化为职业发展模型,涉及四个因素,两个维度:个人层面(能力+需求);组织层面(要求+回馈),进而衍生出成功度(组织满意度)以及幸福度(个人满意度)两个主观的衡量标准,本质上是能力匹配度和需求匹配度的问题。
当有了抱怨等悲观情绪的时候,可以用三个问题检视自己:1、希望自己更成功还是更幸福?工作是总干不好还是不想干?2、如果希望自己更成功,那么目前自己是不清楚职业的能力需求还是自己的能力不足?3、如何希望自己更幸福,那么目前自己是不清楚自己的需求还是身边缺少相关的资源去满足?这三个问题有了答案,情绪会变成目标,锁定职业的不适点。
职业和人,是能力匹配、需求匹配的不断持续进行的动态关系。
二、我的想法——关于情绪
一个人自我检视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情绪发现问题。当你焦虑、烦躁、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在周身环绕徘徊时,就是你的内心在向你的意识“发起视频聊天”,很多人选择“手机不带在身边,无法应答”,放任情绪发展,陷入更复杂的局面。比如焦虑——自我否定——自卑——以自卑的方式待人接物——习惯成自然,自卑便会深深烙入行为模式中。聪明的人都善于“及时接听”自己情绪发起的聊天,跟自己对话,跟情绪对话——进而发现情绪背后的问题——通过行动解决问题——情绪自然消失。
想到生涯教练里的信念,任何人的任何行为和情绪都有其背后正向积极的部分,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找到并放大这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