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笑来老师文章的过程,很笨拙很慢。
文中的黑色加粗部分,整个文章的行进脉络。括号斜体的都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和联想。
本文是关于“知识变现的解读及其方法论”的论述。
文章脉络是:
举实例——分论点——核心概念——概念解释——(常规解释,举例)论点——(增加条件)实例及升级论点——(再加入条件)升级又升级的论点及相应实例——针对核心概念的核心结论——核心结论的具体方法论及其实例(实现核心结论的解决办法)
开篇
论述,一本书的两种读法,一口气读完和按照专栏每周看,“拖”上一年,各有各的好处。(蕴含了持续和短暂的对比)
后者本质上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思考、行动、反思、改良,所以没有时间维度上的延伸,可能就意味就不一样。
接着举了一个实例:GAFATA最近半年的增长趋势。(这是笑来老师的优良传统,总是用践行过的例子深深的get到让多数人共振的那个点,在写作的领域里,这就是“资产”)
(当讲起这个例子的时候,看着老师文字的叙述,我头皮发麻,全身发紧,因为我是从《复利》那篇文章开始,按照老师所说的,用一美元买股票,然后每月看一下股价,计算股票数,同时加入定投策略,如果从开始一次性投资,收益自然就是老师说的平均24.45%,但是因为采用的是加入定投策略,所以从总投入金额的增长率上,会低于这个数值,但是最重要的是,在长期加定投的策略下,本质是尽可能安全的状态下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所以我会坚持这样的记录和分析。也已经着手真正的投入资金了,因为我亲眼亲手看到了这种长期下的稳定增长)
所以这种投资分三种:不知道,知道了没资本、知道了有资本没投,知道了有资本投资了收获了利润。
这就是想到(知道)、学到、做到,各自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成长的本质,想到之后去学,学会之后去做,做了之后优化,优化完成熟练。
以上实例说明了结论:所以没什么比“践行”更重要了,人至践,则无敌。
而以上投资过程,就是“知识变现”大讨论中,最好的、最惊人的例子了。
进而开始进入“知识变现”这个概念当中(这是主题线)(提出概念)
(下面进入老师的概念刷新套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的常规认知,这种常规认知的例子,然而——给出自己独特视角的解释,给出这种独特视角解释的例子,尤其是那些自己实践获得成果的例子,直指人心,非常具有说服力——最终给出结论,然后对这个结论用“增加条件”的方法进行升级,衍生出来的认知一定都是新颖的观点)
从古到今,各行各业,各种形式的以某种新异的行为带来收入结果的过程,都叫做知识变现。(这个概念的常规解释)
比如高学位出来找高工资工作,用高科技耕种,传男不传女导致家族生意好,哥伦布找女王融资后找到新大陆。。。。(常规解释的例子)
所以,知识变现其实从来都在那里,只是多数人操作系统混乱,分不清“上学”和“学习”、“信息”和“知识”、“知道”和“做到”等前线概念当中或细微或重大的区别,乃至于蠢到相信“知识无用”的地步而已。(结论)
进一步增加高度分析(结论增加条件升级——这里结合了新的社会条件:互联网,人的需求变化等)
知识变现的大趋势:一切的知识都正走在通往免费的路上。。。。。。
互联网发达、接触到知识越来越简单。追求知识的人正在增多,传统出版业复苏,但是相比于增长更多的收入水平,为纸质书付出的价格其实是“更便宜的”。
所以推出结论:
知识本身,变现能力不是很强;甚至正走在变现能力趋近于零的路上。(升级后的结论)
更何况,知识本身分正确的和错误的,分大众化的和稀缺的,特立独行且正确才有价值。(再加入条件:特立独行且正确——得出升级又升级后的结论)
更进一步,对于放在那里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也不一定能够变现,就像GAFATA那样的例子,读过专栏的人都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但是就像教育一样,总是少数人真正受益。总是绝大多数人不了了之。(对升级又升级后结论的实例,这是引起兴趣的点:既然知识变得易得和普遍,那么喊得这么响的“知识变现”,普通人有可能做到吗?)
那么真正能够变现的东西是什么呢?
(引出核心观点和解决办法)
实际上,真正能够用来变现的,是“认知差异”(直接果断给出核心观点,思考和连接这方面的例子,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叫兽和周冲,两个靠着独立思考以及高强度的刻意练习把公众号做到千万粉丝的人)
面对同样的信息、知识、现象、事实、数据等等,人们不仅对他们的认知不同,比如,有少数正确的,有大多数不正确的——这里有差异;而且在认知正确的群体中,还有认知高度、认知深度的不同——这里还有差异。(认知差异这个概念的解释,为了加深理解,增加了高度和深度这两个维度)
比如,面对“法定节假日”这个概念,这个认知差异的增大,导致李笑来老师的“长期”别别人短一半的地步。(紧接着举例)
面对“时间管理”这个概念,李老师的结论是时间不可管理,能管理的只有自己的思维操作系统和行为执行体系。所以自己行动发生巨大变化,干脆写了《把时间当做朋友》(实践举例)
面对“创业”这个概念,这个专栏之外的很多人听都没听过“成长率”,那么二者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呢,比如李老师买比特币,大多数人要么没买要么买了几个而已,要么买了之后早早就抛掉了,归根基地还是对同一个东西的认知差异造成的。(实践举例)
生活中最常见的关于认知的第一层解释“知道”,“你连这个都不知道?”或者“你才知道啊”,说这话的人本质上就是刷存在感,
(认知升级的常规表现——指出错误)
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巨大认知差异的表现”,因为他们不知道“知道”(认知的表层)作用并不大,真正有作用的是,比别人更有高度的认知,或者更有深度的认知;就是升级过的认知,进一步是“经过多次升级的认知”(思考关于日用品的认知)
那么进一步:不断实现认知升级的最重要工具是什么呢?
(解决办法的具体践行)
行动中的思考
单纯的思考,就是“纸上谈兵”。用行动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动,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行动中产生的思考,质量高、数量的,意外惊喜多,灵感多——这一点疏于行动的人是不能理解的。
哪怕是形式上对于专业人士的模仿,也能让我们成长的更快。
实践举例:
老师自己的思考:
当你握住一个资产,等它涨过100倍之后,别人所关注的涨跌一个点,对你来说就是一倍——每多涨一个点就是多一倍。之后,这个思考对于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指导意义,使得行为是思考之后的行为,这是有效的复盘以致认知升级最重要的基础。
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复利的积累效应。
所以最终,没有践行,就没有可思考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就不可能白手起家。
(结论:又是一篇徐徐道来,逻辑自洽,结构紧凑的观点表达文章,棒)
本文阅读过程总结:
写作是作者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而阅读就是写作的逆向工程,把文字翻译成思想。写作是往大纲框架里面填充内容,而阅读就是看透一个丰满的个体,看出支撑这个个体的核心框架和衔接逻辑。
所以个人觉得,本文的构思过程是:
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可以变现
自己的核心观点是:“认知差异”才能变现
要解决的逻辑问题:“认知差异”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实现逻辑衔接要解决的概念:“知识”、“认知差异”——每一个概念,老师都有自己的分析方法,打破常规的但是却不合理的理解,增加条件,进而给出自己特立独行且自洽的理解(大多结合了自己的亲身实例,所以特别具有说服力)
核心观点实现的具体方法论:践行中思考
最终,调整叙述过程,形成了“开篇引述+金字塔直列型结构”的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