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铃响,又挤在嘈杂的地铁上。从大学到现在一不小心在成都呆了快6、7年了,看着这些穿梭的人群,熟悉又陌生的街景,总是找不到归属感,就像睡觉时换了个床磁场始终不对一样。还是我大重庆好,出门就是长江,心胸顿时又开阔了不少"。
很久了,不知道好多年了,再也没提起过笔写过内心的想法罢。偶尔在微博上像那样随手一挥,一段心境又被挖了出来。
但是内心多的是跌宕起伏的不知从哪儿来的感受,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IT屌丝,过着闲里偷忙的日子,对,就是闲里偷忙,总觉得这个词更适合我;走廊一股清香浓郁的气味,回到家乡时熟悉舒心的气息,农村老家丝云伴着血红的夕阳,构成了最近的一副生活画面。
从小就是一个读书读到哭的人,充满了多愁善感但是又长着一幅逗比像生活却又大大咧咧的矛盾体。从离家到现在的工作,环境、人都交替了一叠又一叠,像千与千寻那开往未知的火车,谁知道前方又有什么妖魔鬼怪或者柳暗花明。
总觉得小时候看到的很多东西都会影响到人的内心性格,长大后的性格无非就是一个橡皮绳,面对各色人物可变形,但是中心的却永远不会断。写到这里又发现文章的风格简直四不像,却突然又想到了鲁迅,每每读到他的文章,都感觉整个人都被拉回到那个年代,成为了里面的一个路人甲,心中悲怆又怜悯。再前面年龄更小一些时,接触到了7、80年代的作文读物,油腻腻的书壳早已斑驳,里面的文章却让我过早的接触到一些生活的杂质,农村生活的贫穷,造就了多少人,毁灭了多少人,看得背脊一阵凉沁,于是小学的作文里就出现了“活着孤零零一个人,死了孤零零一口坟”的在我看来已是佳句的句子。
每个人都曾觉得自己不平凡,都经历了或多或少旁人不曾知晓的事情,但对于此刻的我来说,大多不想赘述。引用下很早前写下的一句话“终于落后地把明朝那些事儿看完了。结局没有想象的那么波澜壮阔,该死的不该死的到最后还是会先化成粪,再化成土。心里淡淡的,什么感觉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