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深夏晚晴天ZMH
19世纪末,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了一本《乌合之众》。在书中,勒庞指出,当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这个人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旦融入了群体,这个人的个性特征、思想等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该书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逐渐了解到,个体并不是只有在融入群体时才会受影响。
实际上,人类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我们从幼年到成年,一直在镜映身边人的行为,无论我们对他们是否认同、喜欢与否,他们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行为。
1、镜映思维与角色楷模
20世纪60年代,一个名叫保罗.麦克林的医生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大脑”理论。该理论认为,大脑构造是脑干、边缘系统以及新大脑皮层三个部分一层叠一层地分布。这三个部分具有极其特殊的结构和生化性质,它们虽然相互关联,但对刺激的反应截然不同。
脑干和边缘系统是“应激反应区”,它们是大脑根据环境变化而快速做出的无意识反应,主管我们的繁衍生息和自我生存,这与其他动物大脑前两层的功能是一致的。
至于生命中更复杂的领域则是由反应速度更慢、但更深思熟虑的新大脑皮层负责,它也被称为“观察探索区”,主管更高级的行为认知方面的功能,这也是让我们得以成为独特的人的重要构造。
虽然大脑的观察探索区更为有效,但由于应激反应区对刺激做出的反应速度更快,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保护我们免受伤害。因此,从生理上而言,大脑的应激反应区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们在试图减肥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就多吃,因为吃东西是我们的本能,它压倒了我们想保持身材的思想。
大脑的应激反应区常常在无意识地引导我们从环境中汲取信息、学习不同的行为。想象一下,当我们走进安静的图书馆时,我们也会变得轻声细语,尽量保持安静;但若我们走进的是一间嘈杂的餐馆,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提高分贝说话。
我们就是这样不断地对他人进行微妙且持续的观察和模仿,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些动作慢慢地成为了我们的习惯,成了我们的特征,并在无意中改变了我们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念。
人与人之间这种互相观察与互动,就是镜映思维。
镜映思维让我们对他人进行观察和模仿,从而做出与他人相对一致的行为。我们镜映的对象,就是角色楷模。
根据美国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登的定义,角色楷模指的是“一个被其他人视为榜样的人”。
2、角色楷模无处不在
既然角色楷模是被他人视为榜样的人,很多人或许就会认为,能成为角色楷模的,就一定是英雄人物,他们是可靠的、永远不会犯错的人。
这种观点其实是关于角色楷模最常见的一种误解。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角色楷模,好的坏的都有,有时候,我们也会成为他人的角色楷模。
《镜映思维》一书就列出了三种我们经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分别是:经常与我们沟通的人、我们信任的人以及我们最常接触的人。
父母家人、朋友、老师同学、同事、甚至是社会上的明星名人、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都可能成为我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这其中,跟我们最亲近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最深,我们会潜移默化地模仿他们的行为习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
最典型的,莫过于子女对父母的模仿和学习。
比如,父母对着婴儿微笑,婴儿会镜映父母的行为,也可能会露出微笑;如果父母想开玩笑,对着婴儿吐舌头,婴儿也可能会想用吐舌头的方式做出回应。
据研究显示,出生仅41分钟的小婴儿就已经能进行这样的模仿。
我们在幼年时养成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技能,比如说话、穿衣、吃饭等等,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镜映父母的行为获得的。
及至我们渐渐长大,我们开始接触除父母家人以外的人,诸如老师、同学、朋友等,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们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按照他们的行为模式行事。
来自英国的一项体重研究就很能说明我们身边人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7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称,研究人员通过30年间对12000名接受调查之人的追踪调查发现,若与这些人打交道的人体重增加了,那么这些人的体重也会呈上升趋势。
也就是说,如果跟你关系要好的朋友体重增加了,那么你体重增加的可能性也会大大提高。
实际上,不仅是体重,几乎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如此。我们身边的角色楷模无处不在,他们对我们有着渗透式的影响。
3、如何选择角色楷模
既然我们了解了角色楷模无处不在,角色楷模也有好有坏,那选择一个好的角色楷模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它关系着我们最终会镜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确定角色楷模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都有哪些角色楷模类型。《镜映思维》一书就列举了三种角色楷模类型,它们分别是:
①个人化角色楷模: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这个人应该是让你感觉良好的人。可以从那些与你有关系、能够信任、经常能见到,或者是你提出要求后,他们都会花时间提供帮助的人中寻找,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亲人、朋友等。
②情境化角色楷模:可能是一个与你有一定距离的人,你会与他们联系,但可能并无私交。你们之间的关系紧密度也没有个人化角色楷模那么高,关系维持期也是可变的,主要包括老师、同事、上司、职业医护人员等;
③理想化角色楷模:可能包括任何人,但通常都将他们定义为不可能与你有私交的人,比如明星名人、政治家、运动员、虚拟角色等等。对于这些理想化角色楷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他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的行为是否与自我的价值观相符,效仿他们的行为是否真的能帮助我们达成自己的目标。
明确了角色楷模类型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分别确定了自己要效仿的对象。
在这里,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确定自己应该关注哪些领域,或许可以参照《镜映思维》中的分类,包括为人父母、个人成长、休闲娱乐、健康、工作、学习、集体、环境、家庭关系、社交关系以及生活共11个领域。
这些领域下面,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细分,添加更多的细节。比如说某个同事的应变能力特别好,但待人态度特别差,我们就可以细化自己只效仿他出色的应变能力即可。
4、有意识地利用镜映思维和角色楷模,成就自我更好的人生
观察与模仿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但人类大脑的独特构造,却决定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镜映周围人的行为习惯。这种镜映潜移默化却又影响深远,但我们大部分人显然都没有意识到这点。
如果我们不对此加以审视,就会很容易陷入到无意识地随波逐流当中去,自然也就无法选择自己的行为,从而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
英国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所著的《镜映思维》一书,就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自我”究竟是如何发展出来的书。
作为英国心理学会的会员和特许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早年从伦敦大学获得心理学硕士后,就进入了安德森咨询公司工作。在过去16年的时间里,她与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者合作,帮助他们创造最佳的工作表现和成绩。
在《镜映思维》一书中,菲奥娜运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和见解,详细阐述了镜映思维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我们又该如何利用镜映思维去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理解是为了更好的选择,当我们理解了镜映系统的机制,理解了角色楷模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人生时,我们就能够更加理智地对其进行评判,并做出主动的选择。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可以说是对角色楷模概念最好的注解。选择什么样的角色楷模,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直接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与其继续无意识地受他人影响,继续随波逐流,不如从此刻开始,拿回我们的人生主动权,以积极的态度控制那些影响我们人生走向的因素,活出自我独特的人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