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金胶州》
我的故乡在胶东半岛,小时候最热切期盼的日子就是过年,盼着能穿新衣新鞋,盼着吃平常日子吃不到的美味。
腊八节那天,母亲用五谷杂粮、大枣咕嘟咕嘟熬成一锅腊八粥,喝完香甜的腊八粥后便拉开了忙年的序幕。
俗话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即使日子再艰难,父母仍用一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精打细算着置办年货、为我们买新衣新鞋,他们自己却好几年不舍得买新衣服穿,总说衣服洗干净了和新的一样,买多了又穿不破。
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父母赶年集。镇上逢三、八赶集,腊月二十三是过年前最大的集,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着过年的味道。
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母亲牵着我和妹妹的手挤在热闹的人群中,买年画、买春联、买糖果,还给我们姊妹俩买了酸酸甜甜的糖葫芦。父亲则买了鞭炮、烟酒、鸡鸭鱼肉等年货。
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年味便浓烈得化不开了。
房顶的烟囱炊烟不断,厨房里的大锅每天都热气腾腾,我和妹妹每天都眼巴巴地等着那口大锅做出来的各式美味,抢着第一个尝鲜。
先是两锅胶东大饽饽。这是胶东特色美食,逢年过节、婚庆的日子都少不了大饽饽。
大饽饽就是通常所说的馒头,但是比馒头要大三四倍,也不是单纯馒头的样子,而是做成各种形状。
过年最常做的是大枣饽饽,为的讨吉利,饽饽是发面做的,寓意“大发”。“枣”与“早”谐音,所以大枣饽饽蕴含“早发”、“大发”之意。
大饽饽是用精面加鸡蛋和糖,放上最好的引子,经过母亲和邻家大妈、大婶们的巧手反复揉制而成。
我也学着长辈们的样子揉面,偶尔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偷一颗大枣塞到嘴里。
炸面鱼是胶东人过年的另一道美食,是专为过年做的。面鱼其实就是一种油炸的长方形发面面饼,类似油条,但比油条口感柔软。
父亲负责做面鱼,往油锅里放面鱼,母亲负责用筷子翻动,往外捞面鱼。速度很快,一会功夫就炸了两大盆面鱼,够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了。
刚出锅的面鱼金黄金黄的,妹妹总是迫不及待的吃起来。我更喜欢在第二天早晨,将凉面鱼放在大锅里加热后泡在玉米粥里吃,面鱼软软的,就着母亲做的萝卜干、豆腐干等小咸菜,简直是人间最美味的早餐。
做猪蹄冻属父亲最拿手。每年我和母亲在炕上做面食的时候,父亲就自己在厨房的炉子上做猪蹄冻,一会儿我便被那扑鼻的肉香吸引到厨房。
我掀开锅盖,只见锅里正翻滚着浓汤,里面有猪蹄、棒子骨、猪皮,一直熬很久,熬到猪蹄软烂,将调料和猪骨挑出,肉剁碎放到锅里重新熬。
熬好的汤盛到一个大盆里,自然冷却到凝固,猪蹄冻就做好了。吃的时候用小勺从大盆挖到盘子里,切成小块,看上去晶莹剔透,吃起来柔韧可口,是父亲绝佳的下酒菜。
小院里飘起了雪花,我和妹妹在热炕上嬉戏玩耍,桌上摆着香气四溢的胶东大饽饽、大包子,父母在厨房忙碌着,水气氤氲,炉膛里不时传来树枝燃烧的噼啪声,年味充斥了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