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21
今天早上去上班,天气比较冷。路到路口等红绿灯。因为路比较窄,显得等红绿灯人比较多。
这时后面一个孩子稚嫩的童音传来,“奶奶,前面往右拐”。
“熊孩子,前面那么多人堵着路呢!”老年人语调很高,语气中带着气愤。
孩子顿时哑口。
在到班上的这一段时间里,我仔细的去觉察去感受奶奶说的话。她的这种应答语气里,含有抱怨,气愤,指责,鄙视。
其实,奶奶并没有去思考孩子的话的动机,或许她根本不懂得,只是一种习惯的应答方式而已,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把自己的情绪无情的发泄到孩子身上,伤害了孩子自己却不知道。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孩子的痛苦,那种痛苦也深深的种植在孩子的潜意识里。
记得还有一次下班路上,一个三十多打扮清新靓丽的女人带着她上小学的儿子,从我身边经过,我听到她质问孩子:“哎,我听你老师说,你今天在班里又不听话了。”孩子听到指责,支支吾吾想辩解,最终憋着没说出来,妈妈的下一句指责就出来了,“以后你要再这样看我怎么收拾你!”
埋怨,指责,恐吓,家长用的得心应手。
生活中,这样对话模式经常发生。
有多少孩子生活中这种逃避不了的现实里,痛苦又无奈。这些不良情绪消耗着孩子的生命力,让他们在人生的路上付出更多的代价。
每次,在群里看到那些致力于“家庭模式咨询与治疗”的执行师们的人生宣言时,我就特别欣慰,有这么多人在关注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关注病态家庭模式的修正,这真的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