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I:
“启发式”问题的鼻祖应该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传说他就是用问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和提升思辨的能力。
我们当然可以把它运用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有太多的父母习惯于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此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以及应该怎么做。然而这种“告诉”和“说教“恰恰阻碍了孩子们发展自己的智慧、判断力、考虑后果的能力和负责任的能力。
中国式的父母更倾向于这样做,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拯救孩子,甚至在孩子请求我们帮助之前。因此,他们也就极少有机会可以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缺少把错误作为学习的机会来利用的机会。
我们常常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是这往往变成了一种口号,缺乏落地的实践。我们或许是不知道如果才能落地,或许是不知道哪些事情与培养独立性息息相关。
而问”启发式“问题这个工具正可以用来培养孩子们的思维独立。
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怎么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如果我们急于拯救孩子,总是”告诉“孩子,向孩子说教,那么我们就在培养孩子思考什么。孩子没有获得怎么思考的思维独立性,在他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就会不停的去寻找”前辈“或”专家“指点方向,而不是运用总觉得批判性思考能力。成为一个追随者,更糟的是,一个盲从者。
所以当孩子告诉你一件事情时,请忍住自己什么都知道想要一通说教的冲动。耐心的聆听孩子,问孩子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找到解决方案。
A1:
在我与宝宝相处的过程中,我就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多运用问”启发式“问题这个工具。比如茶几上放着一个苹果,宝宝想去拿,但是却有点够不着,几次努力以后,就有点发脾气。
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做呢?
作为家长的第一反应,或是本能的想拯救孩子的反应就是马上帮他把苹果拿起来递给他。
于是我忍住了这种冲动反应。而是问问题:发生了什么事?
宝宝:苹果,拿不到。
我:原来是想拿苹果,拿不到呀。那我们想一想怎么才可以拿到呢?
宝宝:长大就可以拿到。
我:没错。那如果宝宝现在就想拿的话有什么办法?
宝宝:有什么办法?
我:你想想
宝宝:不知道。
我:需要我的帮助吗?
宝宝:妈妈帮忙。
我:可不可以换个方向试试?
于是宝宝换了个离苹果近的方向尝试以后就拿到了。
A2:
所以,你看。这个工具的运用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希望大家能够尽快的把它运用到我们的育儿过程中。
第一步,控制住自己想要拯救孩子,或是告诉孩子,向孩子说教的冲动。
第二步,如果是孩子正在向你倾诉,控制住自己想要打断孩子的冲动。
我们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显然比孩子丰富,也许孩子刚开始他的讲述,你就已经知道了结尾。但是请耐心听孩子说完。不要中途打断。
第三步,问问题。
”你有什么办法?“,”发生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你能告诉我多一些吗?“等等。
第四步,继续问。
”还有吗?“,”还有呢?“,”然后呢?“
一直问到孩子没有什么可说的为止。
第五步,让孩子尝试
如果孩子想到了解决方案,哪怕你知道这个方案最终并不能帮助他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大的损害,请鼓励孩子去尝试。让他学会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经验和学习。
第六步,给予帮助
如果孩子想不吃解决方案,问问孩子是否需要你的帮助,如果需要,你可以帮助他。如果孩子没有请求帮助,请不要急于拯救他们。
简单六步培养孩子的思维独立性,不仅仅是思维独立,孩子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一个小工具让孩子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