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版的图书,往往是一部书装订为一册,如果部头很大,需要分为两册或两册以上的话,一般会用“上册、下册”“上册、中册、下册”“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或是阿拉伯数字来标明各册顺序。
和今人一样,一部古籍,若字数多、篇幅大,古人也会将其分为若干册出版,并会对各册书编次,一般说来,他们会以自然数“一、二、三”来编次。不过,古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爱好与习惯,有些作者并不喜欢用自然数来编次,总是想方设法用“字面”来代替自然数。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古人编次时使用过的有趣字眼。
一册用“全”表示。
二册用上、下;前、后;内、外等表示。
从三册开始,编次方法富于变换,古人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比较普遍的是用“上、中、下”编次。还有标以“天、地、人”,这是《易经》中所谓的“三才”;或标以“日、月、星”的三关(或称三辰);或标以“福、禄、寿”,又或标以岁寒三友“松、竹、菊”来表示。
四册书的编次比较普遍的方法为甲、乙、丙、丁四字编次,以及标以四方的“东、西、南、北”,标以“四时”“四季”的春、夏、秋、冬,标以“四维”的“礼、义、廉、耻”,或标以“四德”的“孝、悌、忠、义”等来表示。
五册用标以“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还有标以“五声”又叫“五音”的“宫、商、角、徵、羽”,或标以“五常”的“仁、义、礼、智、信”等来表示。
六册往往标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来表示,它们是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
七册往往标以“七曜”,即“日、月”与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等来表示。
八册标以“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或“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古时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来表示。
十册用“天干”,即“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等来表示。
十二册用“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来表示。
清代有一部名为《道藏辑要》的书,用“二十八宿”名称分别编次了二十八集,还有明代的《老藏》以《千字文》为编次,《千字文》为南北朝时粱代的文人周兴嗣编写,“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文中所用一千个字,互不重复,并在所组的四言韵语中有固定顺序,我们日常所说的俗语“天字第一号”,也是由此而来的。正因如此,《千字文》才能够像使用序数那样,标志上千册古书的数目与顺序。
总的说来,懂得了古人以上这些图书的编次方法后,我们在检索和整理古籍时就得心应手多了,例如,发现一册古籍的书封上标有“廉”字,你就可以推断出,它是一套四册书中的第三册,因此你在查找古籍时,便可更加快捷迅速了。